今日武威 今日古浪 今日民勤 今日天祝
地方网 > 甘肃 > 武威市 > 今日武威 > 正文

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1本书

来源:澎湃新闻 2021-03-15 16:17   https://www.yybnet.net/

春天也是读书天。这是澎湃新闻思想新闻中心的编辑们最近在读或者读完的书,也是提供给大家的一份书单,每月更新一期。《博学之士:从列奥纳多·达·芬奇到苏珊·桑塔格的文化史》

【英】彼得·伯克/著,耶鲁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

推荐人:丁雄飞

推荐语:

所谓polymath,按照文化史家彼得·伯克的定义,即不囿于学科界限、精通多门学科知识的学者和智识分子。在去年出版的新书里,伯克追寻了西方这一群体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历史。在研究了五百名博学之士后,伯克将他们分成这么几类:(1)消极通才和积极通才,前者指知道一切,却不能产出新东西的人,而那些将知识系统综合的人,则介于积极和消极之间;(2)有限通才和全盘通才,与后者相比,前者只通晓若干相关的学科;(3)历时(serial)通才和共时(simultaneous)通才,不同于后者能够同时驾驭多门科目,前者仅随着自己智识生涯的展开,从一个领域腾挪到另一个领域。当然,更重要的区分是(4)离心通才和向心通才:前者是十足的杂食动物,为满足好奇心,恣意地积累知识,却并不关心它们之间的联系,后者着迷于秩序之美,试图把不同部分的知识统一成一个宏大的系统。于是这最后两个通才类型,就有点像知道很多事的狐狸和只知道一件大事的刺猬——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博学之士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显然博学不是没有代价的。博学的代价是浅薄,广度牺牲的是深度,伯克所谓“列奥纳多综合征”,便是形容那些将能量分散在太多地方而一事无成之人。

尽管伯克也强调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声明历史不是线性的,但他的故事本质上却更接近一部衰亡史:从“博学怪物”(monsters of erudition)辈出的十七世纪,到高度专业化的当下。如何看待“衰亡”不妨见仁见智,但有一种对伯克的批评的声音似乎颇有道理,即认为他把“博学”的标准定得太低:他讨论的不少前现代人物,只是百科全书编撰者或知识的推广普及者,至于晚近的人物,则大都是批评家、文化评论家或公共知识分子,比如乔姆斯基,如果不是因为他在语言学上的成就,还有多少人会严肃对待他的政治写作呢?《关于婚姻》

【日】柳田国男/著 史歌/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版

推荐人:钟源

推荐语:

前一阵看了热播剧《赘婿》,宋轶真是一位美到恰如其分的演员,甚好甚好,好到让我可以忽略剧中所有的槽点,轻松观剧。追剧的同时,手头正好有一套柳田国男文集,打开《关于婚姻》,目录中有一篇《“婿入”考》,还以为是讲赘婿的,就读下去了。

原来,在柳田国男的考察中,日本的婚礼原由“婿入”和“嫁入”两种形式构成。“婿入”是指新郎初次拜访女方家,正式被认可为与岳父同一家门的人;“嫁入”是指新娘正式进入新郎家中生活。在某一历史阶段中,“婿入”远比“嫁入”重要,因为新娘家庭要失去一位家庭成员和劳动力,相比于新郎家庭,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而且父母也希望继续和子女保持亲密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远距离婚姻的兴起(以及其他因素)使得原本的仪式不得不简化,最终,“嫁入”成为婚礼的主要环节。

他还在书中考察了媒人、“抢媳妇”、“出女”等与婚姻相关的侧面之变化,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将民歌民谣、仪式习俗纳入历史研究的范畴(folklore),展示了其高超且独特的史料运用技巧。此外,柳田国男下笔清新自然,逻辑严缜,经常荡开一笔进行大量知识援引,且有不少描写及时评,比普通学术论文读起来更有味道。《看电影,学历史》

蒋竹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1年3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推荐语:

实话实说,蒋竹山教授的这本新著,名字多少有些乏味,不免让我想起小时候看的央视电影频道那些强调“寓教于乐”的节目。可一旦开卷,只读了第一编“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我就大呼过瘾,不仅电影挑得好,所选历史切入角度更是精彩。譬如,用《荒野猎人》来讲“北美的毛皮贸易、白人与原住民”,用《海洋深处》来讲“跟着捕鲸猎人抓怪去”,都令人大开眼界。后续章节也各有精彩之处。就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用《香料共和国》来讲“饮食、乡愁与记忆”,用《伊本·白图泰》来讲“横跨亚洲世界的中世纪旅行者”,用《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来讲“跟着维米尔看世界”。此前曾经读过蒋教授的《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当时即留下深刻印象,这本《看电影,学历史》更是让我对他接下来的著述充满期待,希望蒋教授能就他拿手的医疗史、新文化史、全球史等治学范畴,推出更多这样面向公众的佳作。《朋友之间: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书信集,1949-1975》

【美】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著 【美】卡罗尔·布莱曼/编 章艳/译,中信出版社·三辉图书,2016年12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推荐语:

通过收录并整理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与玛丽·麦卡锡之间的往来书信,《朋友之间》向我们展示了这两位女性之间真诚且亲密的关系。洋洋洒洒的书信中既有她们智慧的交流,也有平淡生活中的趣味。

本书最感人的部分,或许是后记中的这个故事。1975年12月4日,阿伦特在纽约的家中再次中风,不久后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未完成的《精神生活》手稿。在阿伦特去世后,麦卡锡暂停了自己的工作,为阿伦特的《精神生活》进行编辑和注释。这项艰巨的工作花去了她三年时间,麦卡锡这样写道:“这是非常艰苦的工作,但它给了我和她对话的机会,虽然只是想象之中的,有时候,就像她活着时一样,我们几乎要吵起来。我会非常想念她,感受着截肢后的痛苦,直到再也感觉不到痛。我知道她已经死了,但同时我又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她在这个房间里的存在,在我写作的时候倾听我的文字,也许是沉思地点点头表示赞同,也许无聊得拼命忍住哈欠。”或许两位女性的书信正是她们在那个时代相互依存,不再孤独的证明,正如后记里提到的尼采的那句话一样:“请和我交谈,哪怕只是短短的一个小时。因为你的存在,我欺骗自己并不孤独,让自己去寻找人群和爱,因为我的心不愿相信爱已死去。”

以本书中的一段话结尾吧:

“请代我向海因里希问好,祝你们的夏天快乐如故。现在,我们和这里颤抖的树木一起正在等待即将到来的肆虐的暴雨,它会很快过去,有时甚至会忘记到来。”(玛丽·麦卡锡,1959年)《弃猫:当我谈起父亲时》

【日】村上春树/著 烨伊/译,花城出版社·文治图书,2021年1月版

推荐人:顾明

推荐语:

一篇两万字左右的长篇散文做成了一本书,定价还这么高,多少有些令人不爽。不过,村上大叔的文字还是值得一读,何况在文章中,他直面父亲参加侵华日军的过往。文章从村上春树儿时与父亲一起去海边弃猫开始,穿插了记忆中另一只猫的悲惨恐怖结局,回溯了父亲的人生故事,以及父亲对他的影响。看着村上春树所描写的与父亲的关系,让人想起了《1Q84》里的天吾与父亲,明白了小说里这段父子关系的由来。人生自有来处,只是总在失去后才会去追溯。就像不管曾经多么叛逆的你,在突然看见父亲头上的白发,或者病床上消瘦的父亲,又或者在那个回到家中的深夜突然看到父亲的遗像,竟然觉得你和父亲是那么的相像。《三更半夜居然要吃香蕉!》

【日】渡边一史/著 谢鹰/译,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20年12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书名看上去非常诡异,但其实记录了一位坚强的肌肉萎缩症患者和他的志愿者们的故事。

主人公鹿野在12岁时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症,医生断言他活不过18岁。后来病情发展至他一定要依赖呼吸机才能生存下去,以及全身上下只有手指有微弱的力量,这时他35岁。和其他患者不太一样,鹿野不想在医院里度过余生,也不想拖累父母,所以直至42岁去世,他独自生活了19年。这期间他依靠自己的力量招募了500多名志愿者,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多少影响了志愿者对生命的态度。

鹿野在他短暂的一生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勇气和乐观心态,比如书名就来自他半夜三更“毫不客气”叫醒志愿者喂他吃香蕉的轶事。鹿野的这种身体状态,如果不想麻烦别人,就只能一直住在医院里或者草草了结自己的生命,但他有勇气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甚至能和志愿者一起户外休闲,可以说他在最大限度上做了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一大前提就是不要羞于寻求帮助。2018年,鹿野的故事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唐诗综论》

林庚/著,商务印书馆,2017年12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推荐语:

在《我为什么特别喜爱唐诗》一文中,林庚先生写道,唐诗的好处是“它易懂而印象深。易懂也还不算难得,难得的是能给人留下那么深的印象;更难得的是小时候就背熟了的诗,今天再读时还觉得那么新鲜。这新鲜的并不是那个道理,道理是早就知道的了。新鲜的是对于它的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仿佛每次通过这首诗,自己就又一次感到是在重新认识着世界”。而这种“新鲜的认识感”也恰恰是读林先生解诗文章的感受。

诗都是最常见的那些诗,林先生的文字也是他所盛赞的唐诗语言“深入浅出高度统一”的文字,读来只觉得新鲜,觉得印象深刻,觉得美。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久远,一切在空间上、时间上都成为不可消失的印象。它给我们短暂的生命带来了永恒的对立的认识。月色的柔和本来不宜于这坚定的表现……而“秦时明月汉时关”之月却照得那么分明,那么壮观。仿佛是要从秦汉直照到唐代,这才有了“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一句一泻千里的气势。”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谓“更尽一杯”,自然就不止一杯,那所谓“尽”,其实便是无尽,韦庄词:“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那么,所谓“无故人”,其实又正是有故人了……《渭城曲》的可喜处不在于它的离情,而正在于离情中所给我们的更深的生之感情。”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孙淹留”的是山中,王孙之“归不归”,自然是离不离去。而这里的“归不归”却反而像是在说来不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种雨过天青的新鲜感受,把落花的淡淡哀愁冲洗得何等纯净!花总是要落的,而落花也总是有些可惜。春天就是这样在花开花落中发展着。”《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

邱靖嘉/著,中华书局,2020年12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推荐语: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按照作者的说法,它是星占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这一天地模式既体现了古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地和谐的传统宇宙观,又承载着人们对于地理世界的认知和想象”,是了解古代中国人思维世界的一个窗口。作者几乎穷尽各种相关文献,发掘出历代分野学说多达二十二种,并对这些分野学说的缘起和变化情况做了细致梳理,可谓一网打尽。

在众多分野学说中,属于五星(金、木、水、火、土,古称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分野说的河西五郡系统非常有趣。这一系统流行于唐代敦煌地区,是以五星对应西北地区的武威、酒泉、张掖、晋昌、敦煌。作者指出,这一分野学说在唐代疆域范围内并无普适性,专用于河西地区,极具封闭性和地方性。(40-41页)从后见之明看,我们固然可以嘲笑他们坐井观天,因为五大行星只被他们对应着河西这么一小块地方,可是,彼时的中原,同样遵循“依分野而命国”的基本思想,眼界未必有多开阔。比如安禄山起兵反唐,也要用“尾为燕分,其下必有王者”这一星占占辞,作为以国号为燕的政治合法性依据。最好玩的是隋末群雄并起,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国号为郑,其依据是太史令的天象观察:“岁星在角、亢,郑之分野。若不亟顺天道,恐王气衰息。”(207页)大家玩的都是局域网。作者在第五、第六章讨论传统天文分野说的世界图景及其终结,可以看出,甚至无需天文学的突破,随着世界地理知识的不断丰富,这一学说的衰败也是必然的结果。所以,天文分野说体现出的世界图景背后的思维方式,可能是更有意思的话题。《天国之秋》

【美】裴士锋/著 黄中宪译 谭伯牛/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2014年11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推荐语:

1851年的金田起义距今有170年了。由金田揭开序幕的太平天国运动,深刻影响到中国历史的进程。今年无疑很合适重读一遍裴士锋的《天国之秋》。

作者对太平天国抱以同情之理解心,序中写道:“对这个时期最中立的中文称呼,而且是最吸引人的称呼,乃是单纯的“太平天国”。那是丝毫不带战争或破坏意味的字眼,那使人认识到,不管你对这个政权的评价如何,这个政权统有中国最富饶、人口最多地区的一大部分十余年,把它称作国家最为理想。我就是抱着这种态度探究它,而当时许多外国人也以这种态度看待它:把它当作内战中敌对的政府之一、国家之一,代表对中国该走之路的另一种不同于当道的追去。”《云水一年:永平寺修行记》

【日】野野村馨/著 吴继文/译,南海出版公司,2021年1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推荐语:

很有意思的一本小书,是一个日本上班族在永平寺出家修行一年的记录。三十岁,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像坏掉的齿轮一样空转,在忙碌不堪的工作压力下,突然被难以形容的不安所吞噬。他去旅行,短暂地轻快起来,但很快又陷入困惑。脑海中突然冒出出家的想法,于是辞别亲友,去了永平寺。

永平寺是日本曹洞宗的著名道场,在这里出家的人有三种:对禅修有兴趣的人,对社会生活抱持疑问的人,和家里有寺庙要继承的人。其中又以出身家传寺院的占大多数,他们大多是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每年都会有几个人试图从这个以严厉著称的寺庙逃走。

修行中住行坐卧皆有规矩,紧迫和寂静交替循环,有“体悟到禅的深远无边而浑身颤抖的时候”,有“鲜红的血液真实地在皮肤下流淌着,想要声嘶力竭地呐喊的那种感动”。

一同修行的人形形色色,留下无数哭泣与欢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卡车司机,因为妻子是寺院住持的独生女,家中突发变故,他必须辞掉卡车司机的工作,通过清苦的修行,取得官方认证的住持从业资格,才能回去和妻儿团聚,然后继承寺庙。可是他上了年纪,要完成永平寺严苛的各项功课实在很难,还遭到其他同修的孤立与歧视。他怀念开卡车的生活,但不得不硬着头皮修行。由于常常犯错,总是被体罚,最后身体垮掉进了医院。

修行生活并不是人们想象中远离纷扰的世外桃源,作者写道,在压抑的生活里,欲望没有得到疏解,许久没有出口,“生而为人的快乐逐渐消失”,很多人转而通过伤害比自己弱小的人来疏解心中的郁闷,暴躁的情绪弥漫在周围。甚至偶尔仗义执言的“我”,其实也曾在知道谁失败了、看到什么人被拳打脚踢时,内心深处生出一种幸灾乐祸。“被逼到极限的结果就是,人最丑陋的东西都会显露出来。”

离开永平寺以后,作者仍然过着普通上班族的生活,每天在爆满的电车中摇摇晃晃通勤上班。一年的修行带来了什么?他说他的生活与之前并无两样,要说有什么改变的话——要打蚊子的时候会有一阵迟疑,吃东西不会过量,不会想太多,并且从一个泪点很高的人变成一个爱哭鬼。看起来都是些微小的事,但我觉得,重新获得了感受力,实在是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照护:哈佛医师和阿尔茨海默病妻子的十年》

【美】凯博文/著 姚灏/译,中信出版社,2020年11月版

推荐人:朱凡

推荐语:

在这部饱含私人情感甚至略带自白色彩的回忆录中,凯博文讲述了他作为一名出类拔萃的精神科医师、医学人类学学科的奠基者,在优雅聪慧、感情深笃的妻子于50多岁时罹患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后,从一个被妻子“全方位照护”的工作狂丈夫,转变为妻子无微不至的“长期照护者”的生命历程。在凯博文的医生生涯初期,他就致力于强调医学照护的重要性,尽管势不可挡的医疗企业化趋势导致这一古老的医学传统不断消亡。当他的身份成为一名重度精神性疾病患者的家人和主要照护者时,他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医疗系统中照护精神的日渐凉薄,但与此同时,他却在艰辛琐碎的亲身实践中不断确认着照护的价值。他相信照护将他从自己的野心和对工作的沉迷中解放了出来,教会了他如何生活,让他成为了更好的、更有人情味的人。令人动容的是,凯博文将这种成功的转变归功于妻子,认为自己继承了她患病前关爱、宁静和关注细节的性格特质。

在经过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积淀后,凯博文呼吁一场“照护的革命”,在他看来,照护与“人人为己”的激进自由主义观点形成了完全的对立。激进自由主义心态在当今世界创造了某种极为贫乏的、危险的、扭曲的价值取向,而照护能让我们成为拥有社会性的人,从而在这个世界上创造美好。

有意思的是,凯博文和妻子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他在中国台湾和大陆都进行过长期研究,他的妻子更是中国诗画和古典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书中时常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两人生活哲学的影响,这些片段读来不仅十分亲切,还能带来一种跨越东西方文化的视角。(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武威的哥拾金不昧受称赞

武威的哥拾金不昧受称赞每日甘肃网3月4日讯据武威日报报道(记者吴建宏)3月1日,武威市民白先生乘坐车号为甘H-86719的出...

武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威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1本书)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