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奏响致富曲
——记全市脱贫攻坚产业典型凉州区创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本报记者 尚 禾
“5月中旬开始,投放的菌棒已陆续出菇,相信一定比以前收入多……"8月8日,在凉州区韩佐镇头畦村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村民讨论会正在进行,大家普遍看好“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发展模式。
“告诉大伙儿一个好消息,今年6月申请的第二批财政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食用菌棚提标建设,现资金已经到位,并开始实施了……"大会上,头畦村二组村民、凉州区创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郭骅底气十足地说。听着一个接一个的利好消息,头畦村的村民个个精神抖擞,连连拍手叫好。“不仅政策好,菌菇的产出和销售也有保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发展模式更是前景好,脱贫致富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头畦村党支部书记刘得成信心满满地说。
头畦村是凉州区韩佐镇唯一的贫困村,地处沿祁连山冷凉山水灌区,全村共有10个村民小组405户181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78户331人。大多数贫困户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农产品种植结构单一,在耕地上难见收益。
2014年5月,郭骅和同村的4人合伙成立了凉州区创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起初,合作社主要种植玉米、甜菜等大田作物,经营效果不佳。
在头畦村党支部和市委党校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支持和帮助下,合作社理清发展思路,通过组织人员到山东、江苏等省考察学习,确定了食用菌栽培项目。2017年4月,头畦村食用菌生产示范园区动工建设,主要栽培秀珍菇,目前已建成食用菌温室50座,并有33座棚已投入生产。园区通过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按照企业、贫困户“双向自愿"原则,由武威万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确定吸纳“带资入股"贫困户119户,将财政专项扶贫温室建设补助资金40万元作为股金入股,采取保底分红方式,按棚均收益的1.5%进行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走进食用菌温室,一排排钢架上面摆满了一个个乳白色的菌棒,菌棒上面一株株“伞"状菌菇煞是惹人喜爱。“我和丈夫在这里打工,每个月最少有4000多元的工资,还可以照顾老人与孩子。我还入了股,每年最少有600元的分红,如果效益好的话,分的会更多一点!"韩佐村1组村民张广美,一边查看菌棒的出菇情况,一边对记者说。
“贫困户不仅可以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参与入股,而且园区每年吸收务工人员100多名,他们还可以来园区打工。每户每年最少有600元的入股分红,如果企业效益更好的话,分红会更好,并且每个贫困户在这里务工,每天会有60元的收入,每年下来至少也有2万多元的收入。"万腾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万玉说,“下一步,我们计划扩大规模,由园区提供菌棒和技术服务,由农户自己建棚栽培菌菇,然后再由园区负责回收和销售,以此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刘万玉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来到位于园区西侧的肉牛养殖暖棚。只见暖棚内大牛彪壮、小牛憨态,工人们忙着往饲槽内填料。“园区内现存栏肉牛50头,饲料主要是废弃的菌棒。近期,将建两座沼气塔和100亩有机果园,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和副产物生产食用菌,产生的菌渣作为生物饲料养牛,牛的粪便发酵成有机肥生产有机果菜,最终完成农业各模块间的闭链循环,为凉州区食用菌扶贫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对于今后的发展,刘万玉信心十足。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文洁)8月17日,省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召开会议向武威市反馈督察情况,副省长李斌通报督察意见。督察组指出,武威市生...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