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勇忠 通讯员 彭红山
“一年之计在于春”。走在凉州城乡各地,处处闪现着干部群众忙碌的身影。购买农机、种子、化肥的农民络绎不绝,运送农资的车辆一辆接着一辆,农机的马达声和干部群众的欢笑声织就了一幅幅人勤春早备耕忙的景象。
耕作之前忙“充电”
在凉州区清源镇羊庄村党员活动室里,挤满了前来学习种植、养殖等方面技术的农民。镇农技站站长宋银山正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大家播放指导甜高粱种植、日光温室标准化生产等种养技术知识,技术人员结合种养实际给大家解疑释惑。
今年,该区深入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在品种更新、品质提升、技术集成、跟进培训、品牌培育、市场营销、标准化生产上下功夫,确保完成“每个乡镇户均2亩棚、人均1亩特色经济林”的目标和14万亩甜高粱种植任务。为强化工作落实,从1月5日开始,该区结合冬日无闲“六进农家”活动和“双联富民”行动,抽调专业技术人员200多人组成农业科技专家组,深入生产一线,通过面对面、互动式的现场讲解和实际、实用、实效的“菜单式”培训,指导农民“科学春耕”。同时,区上利用农民技术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目前,已完成各类农业科技培训596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800人次,培训农民6.6万人次。
备足庄稼“营养餐”
“春节过后,我们组织区、乡农业技术干部抓住有利时机,深入田间地头,根据农户种植需求及土壤墒情结构,面对面指导、手把手教给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指导农户科学选用化肥,‘对症下药\’,确保全区日光温室蔬菜开展标准化生产,提质增效、丰产丰收”,凉州区农技中心副主任韩梅说。
该区立足于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千方百计提高肥效,确保让农民种植的庄稼吃上“营养餐”。目前,全区各乡镇广大农民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积极购买农资。据不完全统计,春播期间,全区各类农作物种子总需求量约为2907万公斤,目前已储备到位4570万公斤,其中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提供玉米种子210万公斤、小麦种子350万公斤、马铃薯种薯2500万公斤、瓜菜种子12万公斤、甜高粱8万公斤、其他作物80万公斤;全区预计需要各类化肥15.7万吨,目前已储备调运到位各类化肥5万吨、农药60吨、农膜2000吨,不足部分正在紧急调运当中。
结构调整正逢时
“今年多种些甜高粱,到时候统一收割、青贮,既不需要焚烧,又能让牲畜吃着爽口”。正在给群众开会的清源镇中沙村党支部书记张教科说,近年来通过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沙村家家户户搭起了日光温室,搞起了暖棚养殖,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今年准备在剩余不多的地里种上甜高粱。
时下,凉州区各级干部谈论最多、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引导农民群众做好农业结构调整这篇文章。该区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春耕备耕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及早确定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认真开展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和特色林果业扩量增效行动,抢抓省上支持武威先行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积极创建全省甜高粱种植示范区,组织区、乡、村干部及早深入农户家中,动员群众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突出发展甜高粱等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林果业,大幅压减高耗水作物播种面积,确保全年各项种植计划落到实处。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柴兆森詹丽娟)3月20日,武威公路管理局组织召开2015年公路养护生产工作布置会暨“创建平安公路,大干150天”竞赛活动动员大会,对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安排,提出了迎部检具体措施。武...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