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新闻 古浪新闻 民勤新闻 天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武威市 > 武威新闻 > 正文

【市州观察 武威】天祝县在黄羊河农场安置高深山区农牧民的启示

来源:甘肃日报 2013-11-27 20:11   https://www.yybnet.net/

【市州观察 武威】天祝县在黄羊河农场安置高深山区农牧民的启示

下山入川真好

——天祝县在黄羊河农场安置高深山区农牧民的启示

本报记者 马顺龙

整齐的房屋,平坦的道路,宽敞的圈舍……近日,记者来到天祝县在黄羊河集团农场移民安置点,真切感受到了移民们的幸福生活。

“下山入川真好。过去,我们住在大山里,吃水、上学、行路、看病等各方面都存在困难,尽管政府每年都投入大笔资金帮助脱贫,可是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山区的贫困面貌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天祝县哈溪镇东滩村村民王天朝说,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变化翻天覆地。现在,他家不仅有6亩多耕地,而且经营着一家小商铺,一年收入可达4万多元,这是以前住在山上时想都不敢想的事。

今年以来,天祝县在黄羊河集团农场移民434户2060人,目前已全部拆除原住址房屋举家搬迁至农场。

这仅是天祝县受益于武威市委提出的下山入川好政策的部分高深山区农牧民。

天祝是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实验区,也是全省58个国扶贫困县之一。目前,全县尚有贫困人口8.7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0.8%,还有近5万农牧民生活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水源涵养林区和高深山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这部分人能否快速脱贫步入小康,直接关系到天祝县在全省藏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如何让地处高深山区的群众走出大山,早日脱贫致富,始终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当地群众的迫切期盼。为此,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从2010年以来多次到天祝的高深山区调查研究,走遍了那里的贫困乡村,访问了众多干部群众,得出结论——下山入川易地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高海拔地区农牧民群众贫困问题的最佳途径。火荣贵提出,要站在执政为民的高度,设身处地为高深山区的农牧民着想,加快高深山区农牧民移民搬迁力度,对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生存条件特别差的群众,用3到5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农牧民下山入川、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

居住在天祝县高深山区的农牧民群众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收入有限,无家庭经济积累,大部分群众有搬迁意愿但无搬迁能力。天祝县通过“优惠政策促、项目资金扶、增收产业引、基础设施推、小额信贷助”等措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大资金整合和项目倾斜力度,集中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将群众负担降到最低。凡是与移民有关联的项目都向移民区集中,全力以赴支持移民工程建设,针对不同的移民搬迁安置方式,及时研究出台优惠鼓励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县上采取整合项目、财政补助等措施,统一配套建设集中安置区、安置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凡发展设施农牧业的移民户享受当年县上出台的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和农机具补贴政策,由县财政对新建的标准日光温室每座补助9000元,养殖暖棚每座补助0.63万元;在住宅建设上,整合游牧民定居、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等项目,人均补助达1.3万元;对搬迁户优先协调解决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和双联惠农贷款。所有移民5年内继续享受原居住地退耕还林、草原奖励补助等惠农政策。同时,就移民户籍、入学、养老、合作医疗、农村低保等和安置区政府达成一致意见,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通过在迁入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使搬迁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消除返贫率,避免了扶贫资金重复投入,有效降低了扶贫成本。

高深山区农牧民文化素养相对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部分群众由传统牧民转为现代农民,一时难以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了有效提高移民素质和技能,天祝县制定《农牧民科技培训规划》,依托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加强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让搬迁群众迅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尽快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促进增收。在培训内容上,以农村实用技术和现代设施农业技术为重点,使移民群众尽快掌握种植、养殖方面的关键性技术,尽快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培训方式上,聘请有关专家、技术人员通过实地指导和现场操作,大大增强了移民群众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培训效果。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万名科技人员进万棚”活动精神,选派科技人员驻村入户,实行包棚责任制,提高技术服务,解决实际问题,促进设施农牧业提质增效。在培训方向上,突出非农就业技能培训和科技培训,全县移民重点乡镇均制定了移民群众科技培训规划,帮助搬迁村民优先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增收产业,有力地提高了移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每户移民都掌握一至两项实用技术,掌握了一项以上致富技能。

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以来,天祝县已搬迁安置移民6057户27152人,实现了“当年下山、次年脱贫、三年致富”的目标,深受群众欢迎。下山入川的高深山区农牧民集中居住到交通便利、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市县根据迁入区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新农村示范村,配套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当地群众的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

与此同时,县上按照“设施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的主体生产模式,着力培养发展以果蔬菌为主的设施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以马铃薯全膜垄作为主的旱作农业和以高原夏菜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全县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5.6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8万亩、养殖暖棚3.85万亩,累计建成规模养殖场(小区)256个。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80%以上,特色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2012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51919万元,是2009年的1.8倍。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移民群众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是原居住地的5倍多,比全县平均水平高1000元以上。

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只有社会稳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快速发展,才能促进和谐稳定。天祝县通过实施下山入川工程,促进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了发展差距,使高深山区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安置区群众集中聚居后,便于管理、便于教育,人口、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民生保障等社会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效能显著提高,社会效应凸现,有效维护了天祝藏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同时,下山入川工程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对迁出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了人畜对林草植被的破坏,减轻了生态压力,使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增强了水源涵养林区气候调节功能和下游水源的保障功能,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共赢”。3年来,共退出土地面积76.6万亩,退出大小牲畜12.9万头(只),直接增加恢复生态用地面积达69.27万亩,有效恢复水源涵养林5.2万亩。

新闻推荐

酒钢三中成为 中国传媒大学优质生源基地

酒钢三中成为中国传媒大学优质生源基地酒钢三中成为中国传媒大学优质生源基地近日,嘉峪关市酒钢三中与中国传媒大学签订协议,成为该校优质生源基地。截至目前,甘肃省共有5所中学成为该校的优质生源...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市州观察 武威】天祝县在黄羊河农场安置高深山区农牧民的启示)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