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新闻 古浪新闻 民勤新闻 天祝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武威市 > 武威新闻 > 正文

走近甘泉书院

来源:张掖日报 2013-06-17 12:03   https://www.yybnet.net/

□王开堂

这是一个掩隐于闹市深处的地方。外面,车水马龙,是张掖较为繁华热闹的南大街;里面,书声朗朗,是宁静祥和的甘州区民族小学,无数学子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少年阶段最美好的读书时光。这里还遗存着一座迄今数百年的古老书院——甘泉书院,它曾经见证了张掖教育文化的兴衰,也绵绵延续着张掖历史传承的文脉。

因工作关系,以前多次走近这个氤氲着人文气息的地方。最早什么时候去的已记不大清了,只记得当时所看到的甘泉书院只有一座木质结构的二层小楼,一座亭子和一个青石砌就的水池。木楼和亭子已经十分沧桑,正在时光的磨砺中一点点老去。水池依然如故,特别是“有本如是”的题额,使人揣度良久。题款作者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甘肃巡抚陈棐,一个学识深厚的官员。窃以为,陈棐这个题款,大概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取孟子“有本者如是”之义,说张掖水源的来历;二是引申为风化之源,由此而始。第一层意思在《甘州府志》里已经明了:张掖甘泉有二,一在城西南甘浚山下,泉水甘洌,为甘州得名之源;一在甘州城南门内城墙下,即今民族小学内,泉水从城墙下流出分两翼,称为“文流武派”,建池会合后,还曾建立一个牌坊,横批“文武一道”。第二层意思只是揣测而已,不知道四百多年前的陈巡抚是否想得这么深远。今天所能看到的甘泉书院,只是这个历史建筑的一角,像一本古书的残页,需要揣度的东西实在太多。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书院与官办儒学的区别在于:书院的生源一般是秀才或儒学中优秀的童生。因此,书院相当于今天的高等学府。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自汉武帝设郡到唐宋时期,战乱频仍,民族纷争不断,一直是和平与战争并存,直到明代始有长期安定之局面,因此,书院兴起,劝学修礼,崇化厉贤。自明至清,张掖先后设有甘泉书院、天山书院、南华书院、 得书院、河西讲舍、山丹仙堤书院、东乐仰止书院、民乐金山书院、临泽蓼泉书院、高台建康书院等十所书院,其中以甘泉书院创办最早、最为有名,也是目前所知唯一留有旧时遗迹的书院。

甘泉书院因临“甘泉”而得名,创建年代大约在明朝嘉靖年间,原址在城东北角。翻阅地方志,可以管窥这样一条脉络: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内阁“三杨”之一的巡抚都御史杨溥巡察河西,专门考察了官学教育,在对生徒进行现场提问时,发现好多人就基本的句读也不通,寻查原因,原来是提学官经年不能到位,且疏于管理,致使甘肃镇(司于张掖)建立180年间,只考中了2名进士,11名举人。于是,杨溥奏明朝庭,令巡按御史兼理学政,督查教育,使河西的儒学开始有了新的起色。甘泉书院的创建也正好在这一时期,应该说与此不无关系。

过了五年,嘉靖三十一年,王诰以巡抚都御史之职到张掖就任,其功之一便是对甘泉书院进行了修缮。王诰是嘉靖的一代名臣,他出生于河南西平县,年少聪慧,学识博深,嘉靖二年中进士,定大同兵变,巡抚甘肃,剿除倭寇,厥功昭伟,政绩显赫,受白金文绮之赐,累迁南京户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都御使;总督漕运,兼抚淮南地方,一生为官,忠君为民。巡抚甘肃期间(注:明时甘肃巡抚督察院驻张掖),极为重视人文教化,专聘教师教育甘州武弁子弟,甘泉书院名声大振。在风雨飘摇的明王朝中晚期,甘泉书院延续了近百年,至清顺治年间毁于兵燹。

透过片言只语的旧志,可以在历史的缝隙间寻觅到甘泉书院的点滴痕迹。按照当时书院的规格,一般都会延请名人雅士担纲讲学,由此推测,当时不论是旅居张掖,还是任至张掖的文人雅士,总与甘泉书院这个“学府”不无瓜葛。比如陈棐,嘉靖年间刑部郎中,此人饱读诗书,颇负诗名,嘉靖三十八年,他以甘肃巡抚身份奉敕巡察河西兵防,夏日的一天,聚当地文人雅士于甘泉书院,登楼欢聚,吟诗唱和,周边树木葱郁,百花争艳,楼下流水淙淙,泉声汩汩,陈棐心悦神怡,欣然题下了“有本如是”的横额,并在诗中记述了这一聚会的雅趣:“邀宾开阁书声近,移席穿林花气香。”

不论如何改朝换代,文化薪火总是绵延不断。到了清朝时期,甘泉书院重焕光彩。乾隆二年(1737年),甘州知府冯悦祖重建甘泉书院于甘泉庙旁。紧接着,张掖知县王廷赞两次拓建甘泉书院,使甘泉书院规模迅速扩展。首次拓建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他主持将书院移至甘州城南门左侧的甘泉涌出之处,先架设桥,填平洼地,然后纠工备料,修建了50多间房舍,建设还未完工,即被调任宁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一月,王廷赞再次回任甘州知府,继续完善书院建设,当地绅士也纷纷捐赠,又置房舍76间,购置学田60顷,每年收生息银1500两,可资办学之用。王廷赞在《重建甘泉书院碑记》中记述:“度地于城南门内左偏,当甘泉涌出处,驾泮桥,填沆洼,筑基址,鸠工庀材,建堂庑五十余楹,又为置田六十顷有奇,留生息银一千五百两,城内外芦苇湖地四百一十余亩,取其租息,为诸生膏火费。”甘州百姓念其敬教之功,为他建生祠以颂其德。

王廷赞拓建的甘泉书院已经具备相当规模,有讲堂、厢房、三台阁、爽心阁,还有泮池、木桥、牌坊、游廊,五云楼、锄经堂、玩书楼及亭榭,周围遍植花草树木,环境清幽宁静。其盛况可从清代诗人高缙《题甘泉书院八咏》中得以见证。为便于印证鉴赏,录原诗如下:

楚楚冠裳济济才,斗山峻起仰鸿裁,皋比从拥谈经处,网取英雄入壳来。(集贤堂)

耸起凌霄画阁开,玉云咫尺皆层台。三升早兆三 瑞,会见文星接上台。(三台阁)

小亭爽气透玲珑,远豁襟怀八面通。纤翳无从乘隙入,洒然心地玉壶清。《爽心亭》

结栏登楼共玩书,五车二酉尽搜储。个中咀嚼多滋味,采藻纷披触绪余。《玩书楼》

礼耕义耨几经年,笔可为锄纸可田。稂莠尽除培谷种,甾畲亩畔意绵绵。《锄经堂》

闲从六艺漱群芳。活水源头泽最长。万郑浸淫波万斛,簇新花样绽奇芳。《灌书园》

城上高楼城下泉,虹辉倒影入灵渊。潺缓一脉翻三级,浪里鱼龙尽跃川。《甘泉楼》

苍苍白露结秋霜,绿苇池塘夹两行。葭里伊人堪想象,溯洄宛在水中央。《双苇湖》

甘泉书院主要培育地方人才,教师多聘请“经明行修”的名儒。《新修张掖县志》载:“于是封疆大吏,暨府、厅、州、县之长,乃各举乡先生卓有文行,可以仪法群士者,为之殷礼盛聘,以延为书院之师,名曰山长。”山长中较著名的有首任山长秦国英,张掖人,曾任陕西商州学正,饱学多才,以诗文著称。杨鸾(1712——1778年),字子安, 陕西潼关人,历任四川、湖南知县,乾隆二十六年掌课甘泉书院,所著有《邈云楼诗文集》行于世,其生平事迹见《清史列传》。庄学和(1712—1792),字介南,号芝园,江苏武进人,历任四川龙安府、雅州府、保宁府知府,著有《芝园文稿》、《甘州府志》。沈相,沙丘江钱塘人,工于书法,乾隆三十八年掌甘泉书院二载。钟浩,浙江常新人,乾隆四十年任甘泉书院山长。王济美,江苏太仓人,乾隆三十四年延掌甘泉书院三载,著三台阁记,书大观匾。李铭汉,甘肃武威人,一生科考不利,40岁时(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方考中副贡生,因此未能入仕,平生以教书为业,先后主讲凉州雍凉书院、甘州甘泉书院,其子李于锴曾参加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亲自起草《请废马关条约呈文》,也是甘肃应试举人76人中第一个签名者。王九卿,字作宾,甘肃张掖人,清光绪丁酉(1897年)科选拔朝考,签分直隶州州判,清末回到家乡主持甘泉书院,并于1918年设计和督建了张掖甲种师范讲习所,培养和造就了不少知名人士,后来到省城速成师范进修,回来后掌教甘州长府中学。白册侯,张掖人,官至秦州学政,后解职归田,主讲甘泉书院、 得书院,业余潜心编纂《新修张掖县志》,完成初稿12卷,因病末竟其业,后余炳元在白册侯资料的基础上,于1941年完成《新编张掖县志》,为张掖地方志修编做出了巨大贡献。

甘泉书院延续至光绪年间,西学东进,随着改良运动的兴起,1904年改为甘州府中学堂,学习内容由官府制定。甘泉书院作为张掖最早的“高等学府”,是地方文脉传承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也是培养地方人才的摇篮,虽然历史渐行渐远,旧时书院只在过往岁月中留下了断垣残壁,但在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中,旧时书院肯定功不可没。

(作者:市人大常委会)

新闻推荐

张掖市举办2014年春季大型人才交流会

本报讯4月15日,张掖市2014年春季大型人才交流会在市人力资源市场隆重举行。本次人才交流会是张掖市近年来组织举办的一次规模大、效果好、影响深的人才交流盛会,为市内外用人单位与求职人员有效...

武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武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走近甘泉书院)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