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彦君
当下,“中国梦”正在日益发酵,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建设也在顺利推进。在“十二五”期间,八冶人的心里还计划着一个“百亿梦”。
2012年,八冶建设集团公司企业总产值突破50亿元,创造了施工产值连续7年30%以上的增长速度。今年一季度,集团公司完成企业总产值13亿元,占年计划64.8亿元的20.1%,超额完成了季度计划,发展势头稳定趋好。
“50亿元,意味着是‘十五\’末5亿元的10倍。同时,企业施工范围拓展到全国26个省区市,以及南非、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缅甸等8个国家。”八冶建设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万福告诉记者,有了这样的发展速度,支撑着企业的“百亿梦”。
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八冶公司先后参与了金川公司、白银公司、西宁特钢、酒钢集团等众多国家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被誉为“共和国的功勋部队”。
近年来,八冶公司牢牢抓住改制重组后“人员精、包袱轻、机制活”的最佳历史发展机遇期,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了“实现一个目标、拓展两大市场、走好三条路子”的“一二三”企业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以建筑业为主,房地产业、装备制造业、投融资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为辅的产业格局,并提出了“提升八冶品牌、铸就铁军之魂、建设百亿企业”的“十二五”发展愿景,为八冶人规划了宏伟的“百亿企业”梦想。
由单一向多元发展模式转变
为实现“百亿企业”梦想,八冶公司对原有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进行了改革,建立起了由建设公司、专业工程公司和区域分公司组成的经营实体,成立了中亚分公司、南非分公司、越南办事处等驻外机构,将公司体制布局到国内国际主要建筑市场。
同时,八冶公司以建筑业为依托,积极与优势社会资源合作,不断向房地产业、装备制造业、投融资业等领域拓展。先后参股组建了永琦房地产公司、酒钢冶金建设公司、内蒙古河套水务公司、金昌商砼公司,参股了兰州市红古区工业项目,与省公航旅集团联合设立了置业公司,与金川建设有限公司、兰州理工大学等共同投资数亿元建设了西北最大的钢结构生产基地,与武威市凉州区签订了2000亩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孵化园区项目,与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通过投资项目、参股经营、联合开发,八冶公司的经营业务逐步向多个层次、多种产业拓展,有效地实现了发展模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经营层次由低端向高端迈进。
近年来,八冶公司有7项技术被评为省级工法,具有年完成100亿元以上的施工能力,先后获国家鲁班奖1项、优质工程奖4项、银奖2项,获省部级优质工程14项,工程质量一次合格率达到100%,产业实力跃上新台阶。
从“孔雀东南飞”到“洼地效应”
八冶公司的成功在于“人才兴企”。
围绕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近年来,八冶公司建立起了高效快捷的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每年组团赴各地人才市场选聘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通过网络招聘、高校选拔、社会招聘等多种方式全年候引进优秀人才。
“引凤来”后是“育凤出”。八冶公司一方面大力引进各类高素质人才,不断改善员工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学习活动,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切实增强培训效果,八冶公司职工培训中心从省内外高校、公司内部选择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和专家作为授课老师,精心选择教材,严格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强化培训纪律,保证培训实效。
同时,八冶公司搭建起宽广的平台“助凤舞”。在岗位使用上,八冶公司改变了传统的定岗定员方式,对于干部的任用一律采用竞聘上岗;对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通过在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专业领域任职锻炼,增强其综合管理能力,拓宽管理思维,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复合型人才;开展“技术能手”、“管理能手”、“先进工作者”、“优秀师徒”、“优秀项目经理”等10余项优秀人才评选活动,对人才进行命名表彰和奖励,不断提高人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让一批批想干事、能干事又能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走上了重要岗位,为八冶建设集团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武威讯(记者马顺龙)日前,武威市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甘肃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协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省农发行在“十二五”期间为武威市提供200亿元额度的信贷资金。省农发行不断加...
武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