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爱彬 马开良
立足沙漠优势,发展特色经济,让肉苁蓉走进了大都市。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与效益双赢,和他的名字一样,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叶文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生态文明建设。
金秋时节,走进叶文明位于民勤县大滩镇老虎口的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放眼望去,几乎看不到裸露的明沙。“把沙漠变成防风固沙、富民增收、永续利用的‘绿色银行\’,是我不懈追求的梦想。”叶文明指着成排成行、绿无际涯的梭梭林说。
今年43岁的叶文明,生在大漠边,长在风沙线,从小尝尽了风沙的苦头。2007年,他放弃稳定工作转行经商,仅两三年间,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此时,他想的不是“小富即安”舒舒服服过一辈子,而是如何在沙区带富一方百姓。
明确了要过的河,剩下的就是寻找船或桥。叶文明开始广泛走访林业科研机构和林沙产业企业,认识到发展沙产业是沙漠地区实现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双赢的必由之路。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民勤便开始人工引种梭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梭梭林已成为民勤沙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人工培育林。“在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如何充分利用沙漠的资源优势,实现循环经济,变沙害为沙利,是我当时一直思考的问题。”叶文明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叶文明结识了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生物系研究所所长刘恒。刘恒正在探索研究北方半干旱荒漠区沙漠化防治关键技术,通过深沟撒播接种“沙漠人参”肉苁蓉。“利用新技术,在沙漠里先种植梭梭,再接种上肉苁蓉,最终锁住流沙,绿化沙漠,造福百姓。”刘恒介绍,梭梭作为固沙植物本身没有经济效益,群众种植积极性不高,接了肉苁蓉,有了经济收入,群众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接种了肉苁蓉的梭梭有了水分补给长势更好。
两人一拍即合,同步治沙治穷,变被动防沙固沙为主动治沙用沙。
2009年2月,叶文明整合公司资源,安排专项资金,组建成立了民勤县佳友沙产业专业合作社,开启了“生态与生计兼顾,治沙与致富双赢”的产业发展之路。
沙产业对于叶文明来说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叶文明抱定破釜沉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念,带领员工迎难而上,战风沙,睡地窝,啃干馍,喝凉水。但这还不算什么,更大的困难是治理沙漠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当时我做了160亩的试验田,由于技术不成熟,次年没有见效,到第三年才挖出了少量肉苁蓉,接种成功率只有10%左右。”叶文明说。
试验的失败并没有阻止叶文明种植肉苁蓉的决心。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专家请到民勤来。
2012年4月,天盛公司与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成立甘肃民勤沙产业研发培训中心。2012年8月,叶文明发起成立民勤县肉苁蓉协会。公司大滩老虎口梭梭嫁接肉苁蓉基地被命名为兰州大学郑国锠院士科研基地。经过两年多的院企联合攻关,叶文明在肉苁蓉高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成功打破肉苁蓉种子休眠,苁蓉接种成功率由最初的10%提高到80%,并建成沙产业科技示范种植基地3处,发展梭梭林接种肉苁蓉7000亩。
种好肉苁蓉只是叶文明治沙用沙的第一步。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对肉苁蓉的精深加工及对沙生植物挖掘开发已经成为叶文明的又一发展方向。
2013年,叶文明紧扣国家和省、市产业导向,紧跟民勤县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紧密结合公司实际,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目标,不断加大沙产业配套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力度,先后建成取得国家药品生产许可、通过GMP认证的中药饮片生产线1条,沙漠特色食品生产线1条,特色沙生植物提取深加工生产线1条。自主研发生产了“天盛嘉苁”牌荒漠肉苁蓉、金锁阳等沙生药材,“青土湖”牌苁蓉养生茶、小茴香袋泡茶等保健茶饮和沙漠特色食品30多个。
“我们做大做强沙产业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沙漠披上绿装,让广大的沙区人民富起来,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叶文明充分发挥公司技术特长和优势,主动承担了民勤县肉苁蓉特色有效成分比较研究等试验课题,为企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科技理论和实践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合作社+公司+社员+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西渠、夹河、大滩等乡镇沙区300多农民发展肉苁蓉等沙生药材种植。
十年时间,叶文明晒黑了、皱纹多了,但沙漠边缘的绿色多了,沙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广了。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全市诚实守法企业”、“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多项殊荣。叶文明打算依托先进的高新技术精深加工生产线,持续开展沙产业配套技术研究和沙漠特色产品研发制造,不断提升沙漠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延长特色优势生物资源产业链,带动民勤沙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爱彬)今年以来,民勤县以品牌建设为引导,实行分类指导和梯次发展,加大商标品牌宣传和培育力度,推动商标品牌创建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该县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宣传日和“4·26”...
民勤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民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