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民勤县遵照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提出的“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沙漠治理新理念,认真探索实践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技术模式、管理机制,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科技措施,加大防沙治沙力度,推进生态治理,2010年以来,全县新增人工造林36.04万亩,完成工程压沙12.03万亩,实施封沙育林30.3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1.43万亩, 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16.64万亩,累计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05万亩,封育成林78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1.82%,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治理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
实施治沙项目 建设绿洲生态屏障
实施防沙治沙项目是民勤县近几年推进生态治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上任后多次深入民勤县青土湖、老虎口和昌宁乡西沙窝等风沙一线参加治沙造林活动和重点治理调研,他在和干部群众积极探讨和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民勤实际,提出了“国家有投入、科技做支撑、农民有收益”的治沙新理念,通过争取实施防沙治沙项目,加大治沙科技投入,加快了民勤荒漠化治理进程。从2010年开始,民勤县每年增加治沙造林面积1万亩以上。
老虎口沙区是民勤县近几年重点治理的风沙区,南北风沙线长37公里,流沙面积达17万亩。近几年,民勤县将老虎口列为全县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省列防沙治沙专项等重点生态项目,以治沙协会、治沙突击队等专业队伍为主体,采取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完成工程治沙造林10万亩,完成封沙育林(草)2.4万亩,区内沙患得到有效治理,局部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青土湖沙区是民勤县北端最大的风沙口。2010年开始,民勤县在青土湖集中打造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示范区,制定了《青土湖防沙治沙规划》,以青土湖治沙纪念塔为中心,以民左公路为轴线向周边辐射10公里—12公里为治理核心区,对青土湖生态恢复进行整体谋划、管理、建设,累计完成工程治沙6.99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5.73万亩,实施围栏封育12万亩。为了尽快恢复植被,改善青土湖区域的生态环境,今年在注水区域人工模拟飞播黄蒿、碱柴等草籽7.8万吨、1.2万亩;配套滴灌设施区域、护路堤岸两侧人工补植红柳等灌木,建设通道绿化展示带2760亩;建设防沙治沙展示带250亩,集中展示稻草高立式、草帘子粘土混合式和红泥浆沙障等12种材料、17种模式;完成秋季压沙工程2万亩。同时,在确保农业灌溉的同时加大青土湖生态注水力度,年内共计下泄生态水量3000万立方米,在青土湖人工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水面。
近3年,民勤县通过实施防沙治沙项目,加大了治沙造林力度,每年新增压沙面积4万亩,全县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4294公顷。
发展生态经济 建立林业产业体系
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经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要走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科学统筹的路子,保护生态是前提,是利国的大事;发展生产是核心,节水的根本出路在于调整结构,解决结构性缺水。”“建设生态文明,要把青山绿水留下去,建成一个比较科学的社会发展结构。”“在生态治理中,一定要和富民产业结合起来。”这也是民勤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在推进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的进程中,民勤县把调整农业结构作为保护生态、节水增收的核心举措和长效机制,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的主体生产模式。通过整社推进、连片成方栽植,两年间建成特色林果基地15.055万亩。探索和推进发展林下经济,东湖镇下润村在村庄北面营造了5000多亩的防沙林带,在1500亩的梭梭上嫁接肉苁蓉。与下润村相近的正新村, 今年也将划分到149个农户的4600亩梭梭林带,全部完成了肉苁蓉嫁接。全县已推广示范梭梭接种肉苁蓉2.51万亩。
与此同时,民勤县还不断探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发展林下经济,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泉山镇永宁村王明成建成了生态沙漠珍禽养殖园,年销售1万多只,纯收入20多万元。
探索治理模式 创新建立机制体系
十八大报告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也正如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所论述的,在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中,民勤县积极探索实践、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和资源管理体系,通过政府主导、建立监督考核体系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巩固提升治理成果。
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民勤县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今年上半年完成了全县36.1万亩集体林地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同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开展经常性的动态巡查,形成了县、乡、村、社四级护林网络体系。启动建设甘肃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着力加强红崖山水库区域湿地、青土湖旱区湿地和黄案滩荒漠湿地恢复和建设管理,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
民勤县夹河乡黄案滩自然恢复区是全县实施关井压田最大的区域,共关闭机井 275 眼,压减配水面积 3.8万亩,并在该区域实施围栏封育16.3万亩。通过严格落实禁止开荒、禁止打井、禁止放牧、禁止乱采滥伐等措施,植被覆盖度提高到36%,黄案滩近10万亩芦苇蓬勃丛生,7眼关闭机井自流成泉,成为关井压田后实施围栏封育自然恢复示范区。
黄案滩辉煌生态园是西渠镇原煌辉村生态移民及关井压田生态治理综合示范区,面积1.2万亩。2007年启动实施了辉煌生态园综合治理工程,区域内的147户居民实行了整体移民搬迁,减少了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治理风沙危害,退出的耕地栽植了红柳、梭梭等沙生灌木30万株,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2900多亩,实施围栏封育35公里,封育面积2万亩,封育区内植被茂密,恢复良好。
实施重点治理和防沙治沙项目,建设美丽民勤,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民勤县还围绕重点生态治理和重大防沙治沙项目、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和长期制约林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强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探索投入少、无污染、效果好、易推广的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提高林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聘请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会长晁无疾、河南新郑红枣研究院院长赵旭升、宁夏自治区农科院枸杞研究所所长李建国等专家为特色林果业发展顾问,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特色林果业实用技术人员20名,组建不同层次的专家团队。成立特色林果办和葡萄、红枣、枸杞、治沙研究所,在技术成熟区特色林果基地挂牌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学校葡萄、红枣和枸杞分校,积极培养“土专家”“田秀才”。从而,使防沙治沙和重点治理从宣传教育、项目实施、科技服务、产业体系、制度保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机制和体系,为建设美丽民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顺龙 张永文
新闻推荐
本报民勤讯(记者洪文泉通讯员王寿文)记者从民勤县民政局获悉,北京社会各界捐助的17万件棉衣、棉被,已于12月10日运至民勤县,并全部发放至困难群众手中。据了解,本次捐助活动由北京市朝阳区民政局发起,由...
民勤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民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