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朵俊庆 马 丽
人勤春来早。2月17日,迎着明媚的春光,古浪县西靖镇惠民新村村民张希良,健步走向自家日光温室。
“以前住在山里,这个时候肯定窝在热炕上呢。现在睡不住了,心里惦记着棚里的辣椒,得赶紧把草帘子卷起来。”说话间,张希良已经到了温室,动作熟练地卷起了草帘,再弯腰钻进棚里,开始忙活。
温室里的辣椒青翠欲滴,长势喜人。张希良手里提着塑料桶,施肥、整理,忙个不停。不到半小时的功夫,汗水就打湿了衣领。张希良脱下外套,抹了一把脸,对记者说:“以前在山里,就伺弄几亩薄田,能收下多少,是老天说了算。现在自己种棚,一株苗子一个坑,只要肯下苦,一定有钱挣!”
张希良一家原来住在古浪县古丰乡王府沟村,那里山大沟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村里的年青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张希良也跟着在外面打打零工。一干就是十来年,眼看年岁越来越大、人也越来越跑不动了,可大山还是灰的、房子还是破的、腰包还是瘪的、日子还是苦的。“山里的日子,其实最让人难过的是活不出个劲头,干啥都没有信心。”想起以前张希良不由得心生感触。
“后来县上实施扶贫搬迁,听说搬到移民点政策特别好,能发展暖棚养殖或者日光温室,我们全家都很高兴,2016年就搬出了大山。”张希良说,“一路走来,在外闯荡十多年,总感觉不稳定。现在党的政策好,把咱们山区老百姓从山里搬迁到移民点,不但盖了新房子,还支持发展产业,我们要好好干一番。”
说着,张希良抿嘴一笑,又压低声音告诉记者:“年前刚卖了一茬辣子,700多公斤、8000多元,算下来今年棚里就能挣3万多元,比去年又多了1万元呢!”
忙了大半晌,手机响了,张希良接了电话就招呼记者回家。3个女儿三家9口人按传统习俗回门了,这可是过年期间的大事,他要赶紧回去。
进到家里,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女婿们喝酒聊天,女儿们忙着炒菜做饭,孩子们打打闹闹。见张希良进门,女婿们赶忙让出沙发上座,小孙子们都围在了爷爷身边。坐定后,大女婿笑着说:“爸爸妈妈搬下山,女儿女婿少跑路”。细问之下,他告诉记者,以前回门要上山,车开不上去,要步行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孩子们走不动,大多数就不带上山了。好不容易到了,条件又不太好,吃过饭就回了。如今开着小车一条柏油马路走到头,不到半小时就到家了。家里宽敞亮堂,娃娃们都不想回家,说要再住两天。
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热乎乎的新居暖心窝。一大家人围坐一起,牛肉、羊肉、鸡肉,还有传统的烩菜……吃得丰盛、心里舒坦,在这顿团圆饭里盛满了张希良一家人过去一年丰收的喜悦,开启了新一年红红火火的好光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崔世雄)2017年以来,古浪县紧盯如期脱贫攻坚目标,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着力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新改建农村公路577公里;改造农村危房2313户,其...
古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古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