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秀林
1947年,在我4岁时,父亲病故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对我幼小的身心打击沉重。但是我在母亲的呵护关怀和哥嫂姐姐的照顾下,不仅健康成长,还有难得的上学机会。
父母是人生最早的启蒙老师。我母亲在树立家风方面的表率作用,使我受益匪浅,牢记在心,影响一生。今说以下三个家风故事。
平升借高升还
1952年春季,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哥哥拉骆驼到外地用盐换粮还没返回,家里眼看就要断顿了。母亲叫我到邻居家借来了一平升黄米,约有15斤。
过了两天,哥哥换来了粮食,有豆子、黄米等。母亲装了高高一升黄米,让我及时还给邻居家。当时我诧异地问母亲,我家就借了她们的一平升米,为何要还一高升呢?母亲说:“这你就不懂了,平升借,高升还,如果缺粮,再借不难”。我若有所悟地把一高升米还去,邻居大婶说,借了一平升,还来一平升就行了,要我把多余的部分端回去,我说妈妈吩咐我平借高还,我硬是把多余的那些米,倒进她家米柜里了。
回家后,我把还米的情况给母亲说了,她夸我做得对,说要记住:吃别人一个李子,应还别人一个桃儿,不能斤斤计较,不可占他人的便宜。人活在世上要义长些,脚下的路就会宽些。
留乞讨者食宿
1953年,与景泰毗邻的古浪县部分乡村,遭受了冰雹灾害,庄稼歉收。虽有国家救济,但仍困难,个别家庭外出讨饭的情况时有发生。
腊月二十三这天,风雪交加,我们吃晚饭时,有一位50多岁的妇人冒雪来我家乞讨。母亲热情地把她叫进屋里,让到炕上坐下,和我们一起吃了饭,并留宿家中。第二天吃过早饭后,我母亲又给装了两碗炒面、三个馍馍。老阿姨走时非常感激,满含热泪,一步一回头地表示谢意。我母亲说,不用谢,谁都会遇到难处的。我很不理解地问母亲,为什么对乞讨者这么关心?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将心比,都一理。假若我们遇到荒年,不也和她一样吗?娃娃,一定要记住,在任何时候,为人处世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啊!
珍惜粮食来之不易
1954年,由于天公作美,风调雨顺,我们家种的旱地夏秋农作物获得了丰收。粮食多了,家里出现了浪费粮食的现象,如在秋天蒸下的馍馍,没有及时晾晒,发霉不能吃了。母亲知道后,表情非常凝重,痛惜地摇头叹息。
当天晚饭后,母亲把全家人叫到一起,将发霉的馍馍摆到桌上说,这些坏了的馍馍,足足浪费了有5斤麦子的面,太可惜了,粮食从种到收,要经过锄草、拔田、拉运、打碾等许多工序,须吃多少苦,得流多少汗。常言道,打牛千鞭,才得谷子一碗。母亲谆谆教诲我们,不能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我们家一定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珍惜粮食,不能浪费,立为家风。
母亲虽于1966年去世了,但她留下的好家风,我们要继续发扬,世代相传。
新闻推荐
新华社兰州1月19日电(记者程楠)记者从甘肃省妇联获悉,2015年,甘肃省通过强化贫困地区妇女劳务培训、推动妇女贷款等举措,全年培训输转贫困妇女47464人,使这些贫困妇女人均年增收7577元。 近年来,甘肃省...
古浪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古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