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抓好第一资源、服务第一要务”,全市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不断增强,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不断改善,人才效能不断提升,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较强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为兰州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
多年的实践证明,人才,特别是高端领军型人才,在抢占发展先机、推动转型跨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为此,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在全市开展首批领军人才评选活动,从全市各行业、各领域评选出90名领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扶持和使用,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今年,在考核、淘汰、吸收的基础上,将兰州市领军人才规模扩大至99人,进一步增强了领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活力。为了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进一步激发领军人才干事创业的激情,市委人才办决定对部分领军人才优秀事迹进行宣传,宣传他们爱国敬业的政治情怀,宣传他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宣传他们干事创业的首创精神,宣传他们默默耕耘的人生态度,进一步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加快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人投身时代创业的生动局面。
马国纲同志主要事迹
马国纲,男,汉族,1966年3月出生,甘肃古浪县人,中共党员,正高级工程师,1989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土木工程系桥梁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现任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总工程师。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从事市政道路、桥梁与防洪工程设计研究管理工作至今。入选“兰州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22工程”,甘肃省首批入选的“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的人员。2009年受聘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兰州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政府项目评审中心和甘肃省工程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的专家,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路桥专业委员和甘肃省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兰州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入选全国优秀勘察设计行业评审委员会和住建部资质审查委员会专家库,首批兰州新区智库专家,2014年4月兰州市人民政府聘任为兰州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委员,2011年入选“兰州市领军人才(第二批续聘)”。
精益求精桥梁设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他在长达25年的城市道路桥梁与防洪工程的勘察设计研究管理工作中,担任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上百余项省内外大型市政工程的勘察设计研究,获省部级优秀勘察设计、咨询科研成果23项。尤其在高烈度地震区大跨度桥梁工程的结构设计方面,大胆创新,带领大桥设计组技术人员,艰苦攻关,精益求精,采用走出去请教院士专家,请进来培训提高,在桥梁设计方面达到了多项国内领先技术水平。“广东佛山市文昌大桥”的结构设计是国内第一座部分预应力连续钢构桥,属国内领先水平;“兰州市雁盐黄河大桥”的桥梁结构设计是当时(2002年)国内高烈度地震区最大跨度的三跨连拱钢管砼系杆拱桥,填补了甘肃省钢管砼拱桥(首座)设计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全国市政行业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和甘肃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兰州市新城黄河大桥”的结构设计是甘肃省内单箱截面最宽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获2011年全国优秀勘察设计市政行业三等奖和甘肃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他带领的设计团队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方面,做了许多技术创新,取得了良好业绩。2013年,他带领该院桥梁工程勘察设计人员主持完成了兰州雁白黄河大桥方案创作和勘察设计前期技术论证,首次提出大跨度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作为雁白大桥的推荐方案,目前施工中的兰州雁白黄河大桥90米+165米+90米的三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主跨跨度仍为国内同类桥梁最大跨度。
技术把关保证市政重大项目顺利进行
在市政道路交通勘察设计方面,他主持完成了兰州新区第一条通向市区的快速路——水秦路,从目前使用来看,27公里的城市快速路的勘察选线与周围环境地形相协调,选线设计合理,技术成果先进;在该院承接的北环路东段项目中,他带领工程人员共同踏勘选线,确定了可行合理的设计方案,完成了大型立交一座,大桥一座,隧道一座,项目实施良好,为设计院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兰州市彭家坪T219号道路工程设计中,克服了大厚度湿陷性黄土路基遇水沉降的难题,获甘肃省2013年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作为兰州新区智库专家,严把技术审查关,审查兰州新区经十路、经十三路、纬四路等市政工程勘察设计项目百余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60余项,积极推动新区道路网建设大发展。日常工作中他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深入工地现场,解决了兰州市北环路与109国道大型立交展线、南山路桥隧、九州隧道、三台湾隧道滑坡塌方、兰州安宁BRT路基沉陷等技术难题,值得称道的是,兰州市北环路九州隧道、三台湾隧道两座城市隧道的勘察设计,开创了该院隧道设计的先河,这类隧道均为双洞双向六车道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为甘肃省内领先技术,也为兰州市培养了一批隧道设计技术骨干人员,推动了市政重大项目顺利进行。除了重点项目,对市区交通拥堵点改造、天桥地道、小街巷等工程也从技术方面严把质量关,保证了兰州市重点市政工程的建设。
领军作用参与项目建设为政府决策献计献策
他作为路桥方面的技术领军人才,积极参与省建设厅和兰州市政府、兰州新区、兰州市建设局等组织的路桥建设项目咨询审查百余项,为政府决策项目献计献策。在城市防洪设计方面,担任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兰州市市政工程中投资最大的综合性工程——“兰州市雁滩南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13.6亿),获甘肃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完成了“兰州市水车博览园”、“兰州市南北滨河路延伸”、“人行天桥地道”以及“新城区骨架路网”的技术审定,有10个项目获得省部级奖,“兰州市大沙坪出口综合整治工程”获甘肃省优秀咨询成果一等奖,“甘肃白银城市发展利用亚行贷款项目”获甘肃省优秀咨询成果三等奖。为“兰州轨道交通”、“南山路”、“北环线”、“畅交通治污染”等政府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咨询报告二十余项,多次受到上级政府部门表彰奖励。在国内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26篇,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最新成果及代表论文、著作有其主编的甘肃省地方标准《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钢管混凝土拱桥实例集》。代表兰州市城建设计院主持并组织“第六届全国城市道桥与防洪高峰技术论坛”在兰州举办成功。作为国家标准规范审查人,参加了国家行业标准《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城市道路标志标线设置规范》审定工作。
马强同志主要事迹
马强,男,汉族,甘肃天水市人,1965年12月出生,大学文化程度,1988年毕业于上海理工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1988年10月参加工作,200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兰州真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真空炉设计室部门负责人。专业特长及主要研究方向是真空热处理设备与工艺。2007年入选兰州市第五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1年至2013年度入选兰州市领军人才(第一层次),2014年再次入选兰州市领军人才(第一层次)。马强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当好真空炉设计团队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努力造就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朝气蓬勃的设计团队。
致力新产品开发老产品设计优化
真空炉产品是兰州真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主导产品之一,公司真空炉装备设计和制造整体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8年至2013年公司承接真空炉合同1.9亿元,在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方面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无论从产品本身可靠性和先进性、到企业人力资源、技术、生产、质量、售后服务管理还比较落后,发展也不平衡,综合实力有待加强。
差距就是机遇,就是改进的方向。在研发方面,马强和团队致力于新产品开发和老产品设计优化。
2009年至2013年,负责设计研发了国内首台ZRB-990-9W12卧式多卷数大卷重宽幅钛卷带真空气氛保护热处理炉,一炉次可处理3卷钛卷,总载重量34.5吨,可实现在同一卧式炉体内按不同工艺要求,对多卷数大卷重宽幅钛卷进行高真空退火和微负压保护气氛退火两种热工工艺。该设备的成功研制解决了我国大卷重宽幅钛卷带深加工过程大型关键工艺装备依赖进口设备的问题。该设备的成功研制扩大了公司真空炉品牌的知名度,产生了良好的市场影响。3年来累计为公司创造工业产值2850万元,目前,该设备牢固占领了国内市场,呈现销售、技术、制造和设备安装良性循环,订单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该项目获得2012年度由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任设计师,马强的工作贯穿了该设备研发始终,对项目的研制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保证了首台设备研制成功。
以研发扩展真空炉应用新行业和领域
2012年至2013年,负责设计研发了用于为新一代国防军工特种板材和高品质ITO靶材的真空热压烧结炉,其特点是能在同一炉体内实现两种热工工艺:(a)高压(630吨级)、高真空和中温条件下的热压烧结;(b)中压(300吨级)、中真空和高温(2000℃)条件下的热压烧结。该设备用于国防军工特种板材由多层高温丝网膜功能材料组成膜系的热压烧结,是目前国内温度最高、压力最大的真空热压烧结炉。
在核工业领域,先后负责开发特低漏率外热式真空脱氢炉,AP1000核电燃料组件IFBA芯块连续式真空干燥炉和格架条带无油真空环境真空退火炉。其中AP1000核电燃料组件IFBA芯块连续式真空干燥炉达到美国Centorr-VacuumIndustries公司的技术水平,是国内首台设备,为我国AP1000第三代核电站核燃料装备国产化重大专项做出了贡献,扩展了公司在真空炉应用的新行业和领域。
此外,负责完成ZRT-550-15W5鉭铌管材(4.5m级)高温真空退火炉研制开发工作,为高温管材退火设备市场提供了新式炉型。负责开发ZRT-375-11L3立式管材真空退火炉(4.5m)设计,为薄壁管材退火设备市场提供了新式炉型。负责开发ZR-530-13W6卧式换热器正压(0.25MPa)真空钎焊炉设计生产和安装调试工作,为不锈钢换热器真空铜钎焊设备提供了新式炉型。负责开发ZR-500-7GD14A和ZR-550-7GD14铝管带换热器钎焊炉的设计优化工作,推动了该产品的系列化和标准化。
加强产品设计标准化模块化
工作中,马强树立降低成本首先是从降低设计成本开始的观念,从设计结构、材料、配套加工方法等方面把好第一关。加强真空炉产品设计的标准化和模块化工作。先后完成炉用真空挡板,水冷电极,热电偶密封组合,真空放气过滤器,KF真空金属规管密封组合、带过滤KF真空金属规管密封组合等通用件的模块化设计工作。对电气柜的企业标识和负载线缆提出了统一标识规范要求。按照走生产专业化、社会协作化道路的要求,加强与外协方及时沟通,逐步完成系列化工作,对有条件的客户推荐采用封闭式带压回水方式;对炉用耐热钢提出了更换厂家的建议,降低了成本,保证了质量和交货期。加强配套件设计成本控制,明确主要配套件的供方,提出严格的技术要求。产品合同确定之后,严格执行合同和技术协议,不得随意更改设计。
同时,马强还树立理论联系实际、车间现场服务及时全面的观念。要求部门内部主任设计和项目参加人员能够深入生产现场,进一步从设计、配套、工艺、加工、安装等方面分析问题,明确责任分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做到对任何技术问题心中有数,解决方法全面得当,逐步在解决具体的实践中提高能力和水平。此外,为满足用户技术使用要求,开拓市场,还积极参与市场调研、技术洽谈,技术方案制定、商务报价、商务报价审核、项目招投标、售后产品技术服务、用户现场安装调试验收和现场维修等工作。从2011年至2013年完成技术方案制定、商务报价审核和招投标工作累计近100项,完成售后产品技术支持类,安排现场安装调试验收和现场维修工作73项,有力地支持了公司销售任务的完成。
牛铮超同志主要事迹
牛铮超,男,汉族,现为兰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兰州城市发展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是国家社科规划项目负责人;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经济学首席科学家;兰州市委、市政府领军人才(一层次);兰州市首批领军人才优秀人才获得者;兰州市委、市政府行政改革专家组成员;兰州市政协常委;“周末名家论坛”主讲嘉宾。先后主持并参与过国家、省、部级、市级重点科研课题10多项;工作成绩突出,曾获得过国家部委、省级、市级社会科学成果奖或学术成果调研成果多项。
将研究和关注焦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面对热爱的兰州,艾青的这首诗让牛铮超常常满含热泪,激动不已。
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兰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天比一天更美好,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牛铮超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一个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者,更应该把自己的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把自己的使命与所在城市的兴盛紧紧相连,而不是只做写文章、发文章、评职称的所谓“科研人员”,要不枉经济研究者的责任。
因此,近年来,牛铮超把自己的研究尽可能地与兰州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建议、议案和提案,积极建言献策,为兰州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值得欣慰的是,由于其撰写的提案建议都是大量调研基础上的提炼和研究成果的转化,数据准确、说理有据,所提问题既有一定的前瞻性又紧密结合甘肃、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决策层的重视,有些提案建议大大加快了相关项目的建设和有关工作的推进,有些甚至为决策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正在实施。
兰州市多项建设和发展政策源自其研究和建议
兰州市目前实施的许多建设和发展政策,都与他的研究和建议有关。
2007年,他撰写了“关于极早研究和布局以兰州为中心的甘肃大都市圈建设的建议”、“金融支持甘肃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积极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兰州石化装备制造业的建议”,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撰写了“关于加快推进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建议”、2009年撰写了“把生态资本战略作为兰州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战略的建议”、2010年撰写了“关于加快兰州公共自行车租赁体系建设的建议”、“现代农业是实现兰州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的建议”、“实施‘旅游旺市\’战略做大做强兰州旅游业的建议”,2010年最先提出了“建设兰州国际综合保税区”概念和建议,2011年撰写了“‘再造兰州\’的城市定位、实现路径和布局建议”、“伏龙坪上应建设大禹治水历史纪念馆的建议”、“关于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资本战略的建议”、“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实施的若干建议”,2012年提出“在兰州新区建设中国——泛中亚能源交易中心”的建议,2013年在政协大会发言中提出了“建设兰州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区六中心”的建议等等,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作为省市的重点提案和省市九三学社的集体提案提出的。
书写《再造兰州》助力兰州新区建设
兰州的发展非常快,兰州的进步让人兴奋,兰州的变化令人鼓舞。作为研究经济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也作为一个热爱这座城市的普通市民,他写了一本兰州经济或兰州发展方面有重要影响的书——《再造兰州》,助力兰州新区的建设,一直参与了兰州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的材料研究论证工作,最终使得兰州新区在2012年8月20日获批为国家级的第五个新区。他的这一研究的提出源于曾就兰州市委提出的“1355”发展思路和甘肃省委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所进行的解读中分析到:甘肃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兰州市委“1355”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准确,改变了过去我们在发展思路上的左右摇摆和定位不准的问题。如,过去曾提出的“再造河西”战略,就与时代的发展不相符合。甘肃虽然是农业省份,但甘肃、兰州总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发展的中期阶段,甘肃、兰州要赶上全国的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着力发展中心城市,实现带动功能和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那就不是“再造河西”,而是要“再造兰州”,发展都市经济,实现中心带动,无论省委的“中心带动”战略,还是市委的“1355”总体发展思路,都充分体现了一个核心,就是“发展中心城市,实现中心带动”。因此,在2010年8月3日召开的中共兰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市委创造性地提出了“再造兰州”发展战略。
下一步,牛铮超准备将自己的研究紧紧结合兰州新区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国家生态屏障、国家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等重大问题以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做好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为四川省兰州市的科学发展做好决策咨询。
张永忠同志主要事迹
张永忠,男,汉族,1970年8月生于甘肃省陇南市,1992年6月本科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2005年5月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获地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变化。本科毕业后,1992年6月在甘肃省测绘局生产技术处工作,1999年4月,到甘肃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工作,先后任部门主任、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等职,2005年8月至今,在兰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任副总工程师、信息室主任等职。工作及学习期间,先后主持或参与数十项科研及工程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三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十几项,在公开杂志上发表论文十几篇,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及优秀党员,目前为兰州市“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兰州市领军人才,兰州市政府政策咨询专家,兰州交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历,高级工程师。
业务精湛平凡岗位取得显著业绩和成果
张永忠工作作风踏实,业务精湛,2011年入选为兰州市领军人才后,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大量的业绩和成果:参与的《兰州新区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平台研制》项目,获2013年甘肃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兰州市公安局实时警力监控系统》,获2012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兰州石化地上三维管线测量及建模》,获2012年甘肃省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的《基于SOA的数字兰州综合地理信息平台研制》项目,获2012年甘肃省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的《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陈官营—东岗)地面控制测量》项目,获2012年甘肃省测绘优秀工程金奖;参与的《基于WebGIS的西站街道社区综合治理系统研制》项目,获2011年甘肃省测绘科学技术(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的《数字兰州地理空间框架-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与似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项目,获2011年甘肃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的《兰州市土地领导小组会议辅助办公系统》项目,获2010年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勘测工程三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的《兰州市公安局GPS定位服务系统》,获2010年甘肃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日常业务工作中,他不但勤于钻研,而且善于团结周边的同志,注重团队的力量,自2008年成立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来,作为基地的学术带头人和负责人,成功地培养了十数名兰州交通大学测绘和地理信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能注重GIS、RS等测绘和空间信息科学前沿理论,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际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受到了省教委的好评,2011年,该基地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将实践工作和GIS前沿理论相结合,近年来,在公开杂志和会议文集上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其中,有5篇被国际工程索引数据库(EI)收录。
发挥引领作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做出应有贡献
入选领军人才梯队后,张永忠同志深刻体会到市委、市政府给予的厚望和关心,以更高的要求对待业务工作,攻坚克难,很好地完成了本职工作,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十年来,数字城市建设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通过信息化技术,支撑现代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方便为民服务,是大家的共识。数字城市建设离不开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撑,作为领军人才,他深刻地认识到地理信息数据对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性。2010年开始,在上级部门,市城乡规划局,以及市数字城市建设办公室支持下,他积极协调联系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于2012年9月签署了三方(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市政府)共建数字兰州地理空间框架的协议,使兰州市成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试点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他积极钻研探索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技术难点,带领项目组工作人员,很好地将国家级、省级的基础测绘成果和兰州市的空间数据资料进行了整合,首次实现了在兰州市各级比例尺矢量空间数据和各种分辨率的影像数据,以及地名地址数据的融合,为兰州市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于2014年7月通过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专家验收,得到了与会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在今年10月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组织的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对同类项目宣传推介中,对兰州市完成的数字兰州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及应用项目,排在了第一站进行了宣传。这是对此项工作的极大肯定。
他和同事们一道,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工作成绩。先后为兰州市各县区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完成了电子地图生产及城市管理部件普查和空间化工作,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为市公安局的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提供了警用地理空间数据库,为警务实战提供良好的地理信息技术支撑,开发的“警务车辆GPS定位服务系统”,获得了中国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优秀成果银奖,在巡逻车辆管理和应急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地理信息技术,为兰州市城乡规划局研发了规划管理电子政务平台,使兰州市规划审批走上了信息化的快车道。
古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