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城镇山里中国茶叶基地,采茶工穿梭在绿丛中采摘茶叶。记者 陈剑 摄
□记者 翟婉倩 俞冰清
一片片茶园,铺在青山绿水间,犹如一幅幅春的织锦,秀出茶农们的美好生活。
近日,跟随着“春暖茶香助脱贫”全媒体无为公益行采访团一行,记者来到了无为市开城镇山里中国、严桥镇霸王山、昆山镇三公山、蜀山镇关河村,看到了合作社连片管理、村民就近打工、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精准脱贫新变化。
无为市的脱贫之路,因为茶叶产业的壮大,越走越宽。
绿水青山间崛起亿元茶产业
坐落在无为昆山镇的黄龙桥生态林业园内,千亩林园内竹影婆娑、流水淙淙,满山遍野的映山红更是争奇斗艳,然而2012年企业入驻之初,这里还只是一片荒山。“为响应安徽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我们来到了这里开辟荒山。”黄龙桥生态林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文介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多番考察调研,最终决定引入安吉白茶品种进行种植。“这几年,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了大功夫,现在路也有了,水电也通了,产业发展更具规模。”陈文介绍,经过8年的发展,企业逐渐壮大,吸纳了11户贫困户长期务工,2019年通过“一村一品”白茶种植资产收益,更是带动了100户贫困户及11户边缘户入股分红。
黄龙桥生态林业园其实是无为优质资源转化为亿元茶产业的缩影。截至目前,无为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2.18万亩,其中白茶面积7200亩,全年产茶近350吨,产值达9100万元。
产业脱贫激发农户内生动力
通过茶叶基地吸纳贫困户务工,是无为市诸多茶企最直接有力的扶贫举措。在严桥皖江茶叶基地,贫困户绍桂贞正忙着采茶,“我在这主要负责的就是锄草和采茶。”绍桂贞告诉记者,她每天工作8小时,每天工资100元。“每年在这务工能挣个5000—6000元,这让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绍桂贞笑着说。
在开城镇山里中国茶叶基地,采茶工穿梭在绿丛中采摘茶叶。“像这样的茶叶基地,需要大量人员务工。”开城镇扶贫工作站站长陈康介绍,仅一个茶叶基地就吸纳了贫困户20余人参与务工,共带动贫困户全年增收10万余元,流转贫困户土地10余亩,帮助贫困户年增收近万元。除了提供劳务方式,开城镇农服中心还为当地从事茶叶种植产业的35户79人提供技术指导、资金奖补、产销对接等方面的扶持,帮助他们掌握种植技术,提高茶叶产量。“2019全年,开城镇对贫困户发放奖补资金4.3万余元,帮助贫困户增收20余万元。”在各项举措的激励下,贫困户不但较好地克服了“等靠要”思想,还越来越强化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理念。
品牌化、规模化助力产业升级
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无为各相关镇村积极探索茶叶品牌塑造之路,拓展销售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严桥镇,茶叶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一直都是一家一户种个两三亩,然后再自己拿到集市上去销售。”严桥镇扶贫专职副书记花玉胜介绍,严桥茶叶没有品牌、没有地理标志,来买的都是“回头客”,产品附加值并不高。为了打破现状,今年年初,严桥镇政府联合严桥茶叶协会,注册“严桥皖江茶”商标,并定制了统一的茶叶包装盒。“我们将印有严桥皖江茶商标的包装盒以半价卖给茶企茶农,茶农可以在此基础上,贴上自己的二维码,让消费者追根溯源。”花玉胜介绍,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进一步提升严桥茶叶品质和档次,走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
而在蜀山镇关河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后,首先就把目光投向了当地的茶叶种植产业。“关河村环境优美,茶叶的品质也好。”关河村驻村扶贫队长、第一书记童敬芝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品牌且缺乏销售渠道,当地农户辛辛苦苦种植的茶叶往往卖不上价。“经过调研,我们和村两委达成共识,一定要把我们关河村优质茶叶品牌打响。”2018年,关河沿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顺势成立,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集中土地千余亩建设茶叶加工基地,并建设了茶叶机加工厂房、茶叶加工流水线。“合作社成立后,我们把贫困户的茶叶等农副产品集中起来销售,为他们解决了后顾之忧。”
新闻推荐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为市陡沟镇通过“四送一服”、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帮助企业缓解资金、用工等实...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