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友艺 张艺
2008年的那个春天,21岁的余霏终于圆了儿时的梦想,他举起右手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11年后,当初的热血青年已经成长为芜湖传媒集团一名成熟的时政采访记者,用镜头记录大时代,用话筒讲述好故事,新闻现场在哪里,他就在哪里;采访对象在哪里,他就在哪里。他用汗水和付出写就了一名年轻新闻工作者的青春之歌,踏实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初心。
敬业奉献谱写青春之歌
“时政记者工作有特殊性,一旦有采访任务,往往都是夜以继日,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一个会议、一次现场,白天、黑夜连轴转很常见。”余霏说。 在新闻现场,余霏往往“身兼数职”,不仅要扛着二三十斤重的机器拍摄,人手少的时候,还得“替补”写稿和出镜,但同事们从未听过他叫过苦、喊过累。在一次采访任务的间隙,大家突然发现余霏靠在会场里的沙发上睡着了。后来才知道,前一天晚上,他的妻子突发肠绞痛紧急入院治疗。凌晨五点才离开医院的他,换了身衣服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采访现场。这让同事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而余霏本人却很淡然,“跑好采访,做好工作,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更何况我还是一名党员,更要克服困难向前冲。”
“从每一次进社区、进厂房、进农村做起,从每一条采访做起,深入一线,扎根群众,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不断磨炼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一名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余霏早就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2016年6月,芜湖遭遇百年洪涝。余霏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抗洪一线,讴歌抗洪精神。2017年5月,在芜湖市扶贫攻坚的重要关口,余霏深入无为县严桥镇驻点一周时间开展采访报道,用镜头和话筒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扶贫一线的生动故事。
守正创新不负伟大时代
“不日新者必日退”, 2016年网络短视频刚兴起时,余霏就意识到,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2018年,芜湖传媒集团成立,报台成功融合,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实现新闻理想,创新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余霏也在传媒集团的支持下成立了“余霏工作室”,“我们将电视新闻素材制作成只有总时长不到3分钟的短视频新闻,再通过‘今日芜湖’APP进行传播。”余霏介绍说,这种喜闻乐见的新媒体表现形式与话语体系的传播方式,很快构建了主流媒体与百姓沟通交流的新桥梁,为传递社会正能量,讲好芜湖故事做出了全新探索。
就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9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新闻报道中,“余霏工作室”制作的短视频成为市民朋友圈中传播的“爆款”。会议召开前一个月,余霏工作室便以十里江湾公园、全国最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欢乐芜湖魅力之城、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雕塑公园城市人文之美、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六个方面为切入点,策划并集中采访制作了《带你看芜湖》6期短视频新闻,在会议期间通过“今日芜湖”APP、芜湖新闻联播等平台集中释放,点击率超十万次。2019年春节后连续降雨,工作室推出的《太阳“流浪”之后,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等,24小时线上点击量均接近1万,群众反响热烈。《江岸变脸 芜湖长脸 百姓笑脸》《信仰的力量!芜湖老人半个世纪的红色情结》等短视频新闻不仅得到了线上广泛传播,而且赢得了群众良好口碑。据不完全统计,该工作室自2018年9月成立至今已制作短视频新闻30期。
采访中,余霏感慨说,赶上了这个好时代,媒体融合给了年轻人干事创业的平台。他说,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将始终牢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一线、扎根基层、扎根群众,努力在“守正”中“创新”,坚持在“创新”中“守正”,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接地气、暖人心的新闻作品,无悔青春韶华,不负美好时代。
新闻推荐
人民政协报记者胡方玉“请你来政协,有事好商量。”基层政协工作怎么干?安徽省芜湖市政协给出了这10个字的答案。...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