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民歌,历史久远,源远流长,一些原始无为民歌可推溯至宋、元朝,具体年代无法考证。无为民歌是无为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它是无为人民精神与感情的重要载体,是无为人民智慧的体现。
无为民歌体裁多样,品种齐全,大致分“号子、秧歌、小调”三大类别。“号子”在无为民歌中具有代表性,它土生土长,别具一格,由于不同的劳动生产环境,随劳动节奏应运而生。如船夫号子、木排号子、舂米号子、龙船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车水号子等,旋律铿锵、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气势磅礴、风格各异。曲调与地方语言音调紧密结合,十分口语化,容易演唱。“秧歌”在无为民歌中也是土生土长的一个艺术品种,有秧歌、田歌、山歌等。它具有辽阔宽广、质朴悠扬、节奏舒展、旋律高亢、内容广泛的特点。“小调”在无为民歌中以抒情优美、旋律流畅、结构严谨、题材广泛为特点,主要有灯歌、门歌、卖货郎等。演唱不受环境和季节限制,可在劳动中演唱,也可在生产之余演唱。其内容复杂多样,艺术质量雅俗悬殊。无为民歌的歌词语言精炼、朴实无华、口语化、生活化、乡土气息浓郁,都有衬词、衬句等。各种体裁,各具特色。
无为民歌内容也十分丰富。有反映劳动生产的,如《唱得大地披绿装》;有反映生活和情趣的,如《摇篮曲》;有反映爱情生活方面的,如《来年春日等哥回》《送晚茶》;有反映群众风俗习惯的,如《吹吹打打就进了婆家门》。无为民歌中绝大部分的歌曲音域不宽,旋律走向下行居多。秧歌的节奏比较自由,号子和小调的节拍基本上是偶数拍子,即二拍和四拍。无为民歌最显著的特征是采用“望风采柳”的创作形式。所谓“望风采柳”,即在劳动生产、生活中见什么就唱什么。在各种场合都可以编歌、唱歌来交流思想、抒发情感,从而造就了无为民歌数量繁多、内容丰富的特点。无为民歌在安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无为县对无为民歌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普查,共搜集、整理出各类原始民歌300多首,其中约150首编纂成《无为民歌》专辑,52首入编《安徽民间音乐》,38首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安徽卷)》。
选自《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新闻推荐
全媒体采访团在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参观采访。本报记者刘敏摄南京市民代表向“三浦战役暨解放江浦主战场旧址”雕塑献花。...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