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安庆人黄女士来到芜湖,把家安在了城东。10年后,新芜湖人黄女士习惯了城东的就业和生活,每天上下班都要驾车在赤铸山路几个来回。回顾过去十年的生活,她发现赤铸山路上的车辆明显增多了,每天早晚高峰有时还挺堵;她发现每天看到的新面孔多了,越来越快速发展的城东,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安家、就业,越来越丰富的生活、经济、产业配套,让城东这边热土时刻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正如帕特里克·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的描述,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每一次跨越发展,都伴随着产业的跃迁,功能的升级,中心的转移。回望芜湖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当城市向东的号角吹响,芜湖便展开了一篇澎湃向东、高速向前的崭新篇章。
2005年初安徽省提出“东向发展”战略,融入长三角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同年7月,芜湖市《关于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意见》出台。随后,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提出,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东扩南进”,东扩即向东跨过扁担河往万春圩区拓展,重点建设城东组团,这是芜湖市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城东的重点开发。
城市向东,它带来的不只是简单的单线向东扩张,而是带动整个芜湖进入“大东部时代“。尤其是2010年后,随着市政府搬迁至城东,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也相继落户城东,芜湖迈出“东进”的关键一步。宛若一个巨大的“城市引擎”,通过产业、交通、教育、人居、文旅等各个方面的汇聚、融合,推动着芜湖城市格局重构、升级。
于是,曾经资料照片中平面单调的城东,发展成为经济发达、道路宽阔、人口密集、大厦林立的立体城东,变成了高新产业集中、战略新兴产业汇聚的城市发展“新引擎”,晋升成为芜湖的全新政务中心、文旅中心。
2011年8月23日,又一个芜湖城市发展史上值得铭刻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根据国务院批复,一江之隔的无为县和沈巷镇正式划入芜湖,“临江发展”的芜湖从此迈入“跨江联动、拥江发展”的新时代。
2016年2月,市委、市政府开展第20次县区工业园区集体调研时强调。芜湖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向东看、往东比”要求,在长三角“坐标系”中确定弯道超越的新目标,以创新思路和务实作风,谋求“十三五”时期新发展。
芜湖“向东看”,看的是发达地区和先进城市的新理念、好思路。芜湖“往东比”,比的是有没有更加务实进取的作风,有没有创新突破的新思维、新招数。
长江三角洲,犹如一把撒开的折扇。折扇,是开放的图案,闭合黯然无色,撒开则光芒四射。龙头舞动全身活,开放包容不仅是长三角地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的战略。包容开放的心态,不仅在于紧盯着先进地区的发展,更在于兼收并蓄。当芜湖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顺应大数据、“互联网+”、国际化大趋势,在新领域、新业态等“同一起跑线”上,芜湖便走上了勇于与发达地区竞争比拼的“高速向前”之路。
“江东名邑”、“吴楚名区”是它曾经的辉煌,“皖之中坚,长江巨埠”是它如今的模样,时代浪潮向东推进,拥江发展的大芜湖正迎来新生。
上世纪90年代,芜湖造车,驰骋四方;如今,“芜湖造”轻型通用飞机,带动芜湖速度一飞冲天;奇瑞“自主开发电控系统”发动机出口美国、全铝车身纯电动车 “小蚂蚁eQ1”上市、中车浦镇庞巴迪激发芜湖速度、方特系列主题乐园跻身5A景区、芜湖中联重科农业机械成为行业领跑者、芜湖产电影银幕产品占据国内市场85%份额,成为世界上室内最大尺寸银幕生产基地……
从“跨江”到“拥江”,一路走来,素有“创新之城”美誉的芜湖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创造前行脚步从未停歇,创新引擎迸发澎湃动力,一个个传奇的产业突破故事精彩上演,不断培育新动力,赢得新机遇,树立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趟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如果说“芜湖造”飞机是这个城市 “无中生有”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高速向前”就是芜湖快速崛起,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如此波澜壮阔的城市发展浪潮中,高速地产深谙城市生长脉络,更读懂城市未来所向。2019年,高速地产芜湖第二子“东方御府”落位城东,以一往无前的信心、决心与毅力和这座澎湃生长的城市一同蝶变,一起“城市向东,高速向前”。
新闻推荐
本报讯4月9日上午,无为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陶光晓一行来区学习考察“委员进社区”及政协系统党建工作。市政协党组副...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