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新闻 无为新闻 芜湖县新闻 繁昌新闻 南陵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无为新闻 > 正文

我是“洋”学堂的“试读生”

来源:合肥晚报 2019-01-24 09:09   https://www.yybnet.net/

○上“洋”学堂时的金其恒

○最早“洋”学堂京师同文馆的学生跟洋先生学习外语

口述者简介金其恒,1935年出生于安徽无为,原省政协副秘书长。

“洋”学堂是指始于近代的新式学校,是相对于我国旧时的“私塾”而言的,“洋”学堂在中国始于上世纪初,其开设的外语、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等课程,适应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趋势,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意义非凡。而今年84岁的金其恒老人就曾是“洋”学堂中的一名学生。

我的启蒙教育

在私塾

我识字是从农村私塾开始的。1940年8月,日本鬼子侵占无为县城,我们全家逃难到农村。次年,父亲即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我们住的村子叫陡岗,是个有百户谢姓宗族聚居的大村。村子离县城有15华里,是新四军活动的区域,偶有鬼子下乡扫荡,但鬼子不敢久留,抢掠后即走,相对来说生活比较安定。

我们租住在一个大户人家,主人谢仁祥在村子里辈分最高,田亩最多,很有威望。他家房屋比较宽敞,堂屋里就办了一所私塾,有二十几个学生,有男有女,年龄大的十七八岁,小的只有六七岁,都是本村姓谢的。老师是一位从县城跑反来的头发花白的老先生,姓陶,孤身一人,据说还是秀才。那一年是1942年,我7岁,已过了启蒙的年龄了,也就就近进了这所私塾,开始识字记数。

私塾的课程主要是“国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必读的。再后就是《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幼学琼林》,再再后就是《论语》、《孟子》……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我人生第一课是《三字经》。《三字经》相传是南宋大学问家王应麟编写的,以三字为一句,文字简洁,句句押韵,琅琅上口,易读易记。朗读起来摇头晃脑,就像唱儿歌一样,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背得滚瓜烂熟。

私塾里的学习生活

私塾里的老师,那时我们称呼先生,板着脸端坐在太师椅上,桌子上放着细长的竹根教鞭和打手心的木板,左手端着铜制的水烟袋,右手拿着用草纸卷成的点烟火媒,啪啦啪啦不停地吸着。屋子里充满琅琅读书声,此起彼伏,嘈杂但有韵味。

现在想想,那时年纪小,念过的书能倒背如流,但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例如,“如囊萤,如映雪”、“头悬梁,锥刺股”,懂得一点意思,那《论语》、《孟子》里说些什么就不知道了,只能像唱歌一样死记硬背。老师兴头来了也给我们讲些书上的故事,像孔融让梨、孟母三迁、隋炀帝开凿运河、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使我们学到些简要的历史知识,粗浅地懂得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文”是主课,此外,就是学写毛笔字,学珠算,打算盘。算盘在当时是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会打算盘也是一门重要技能。私塾不教算术,不教洋字码,不用阿拉伯数字,老秀才自己也不懂。

不知不觉三年过去了,我也年满10岁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鬼子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时任皖江抗日根据地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参议会副议长的父亲,随共产党新四军七师北撤。共产党北撤走了,国民党回来了。年底我们只得又举家返回县城。城内只有“洋”学堂,没有私塾,从此,我就告别了私塾。

通过考试进了“洋”学堂

要上学只能进“洋”学堂。1946年春节刚过,无为县城里著名的杏花泉小学招插班生。因为鬼子已经投降,逃难到乡下的,纷纷返回城内,所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报考的非常多。考试只考国文、算术两门课。算术竟成了我进“洋”学堂的拦路虎。其实,我在私塾学过珠算,计算能力报考初中已游刃有余。珠算我会“斤求两”。那时是16两制,1斤是16两。“斤求两”就是斤、两互换。比如7两的口诀是:“七四三二五”,就是0.4325斤。还有一道题:“家有五只虎,出门遇到九山七湖”,“五只虎”就是五个“5”:“55555”,“九山七湖”就是“9375”,用珠算计算出55555乘9375的积,这个积已达到9位数;再用这个积用珠算求商,还原成原来的两个数。这两道题已用上了“小数点”和多达9位数的乘除法。

我只报考了四年级,不敢报五年级。考试的那天,我早早来到学校,考场里坐得满满的。“算术”考的什么题目,我一点印象没有留下来,算术的横式、竖式我根本不会列,肯定交了白卷。“国文”只作一篇作文,题目是:《春天》。我念了三年的私塾,作文难不倒我,很快就交了卷。我收好毛笔、墨盒,刚跨出考场,监考老师就把我叫了回来,他要我写几个字。我正在拿毛笔、墨盒,老师随手拿支粉笔递给我:“就用这个吧。”我问:“写什么字?”他晃了晃手上拿的我交的作文卷子说:“就写作文题目吧!”我刚写完“春”字,老师就说:“行了。”后来想想,我的毛笔字比较工整,老师可能怀疑作文是不是我写的。

发榜的那天,我早早来到学校。远远看到高高的山墙头上张贴的红榜,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忐忑不安,又喜又怕。那榜很长,我挤到人群中,一行一行地翘首细瞅,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心里凉透了。

正在绝望之际,苍天不负苦心人,最后一行终于出现了“金其恒”三个字!我怕看花了眼,赶紧用手揉揉老颈,擦擦眼睛,再睁大眼睛看了看,不错,“我考上了!”几乎叫出声来。我正沉浸在无比兴奋之中,猛一抬头,不禁一愣,我名字上面竟然还有三个字:“试读生”。

这之后,我就开始了“洋”学堂的学习生活,除读经史外,学校还开设了英语、算学、博物、化学等课程。也是到大点后才知道,这些“洋”学堂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中国就有了,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洋”学堂。这些“洋”学堂的集中学习、班级授课、统一招生管理考试等,已明显具有近代教育的形式,培养出了不少近代早期的军事人才和科技人才,加速了中国近代各项事业的发展。□金其恒/口述筱铖/整理

新闻推荐

解决老村干“空档期”的烦恼

■本报星级记者程茂枝“2018年村‘两委’换届,我们那里年龄达到55周岁的老村干基本上被‘一刀切’。他们从岗位上退...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我是“洋”学堂的“试读生”)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