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舒俊 文/摄
每周二下午,屯溪区戴震路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就会传出欢快歌声,40多位老人跟着一位戴着眼镜、头发花白、背有些弯的老师学唱歌。这位老师名叫王雯,虽已80岁,仍诲人不倦,两年多来坚持每周到社区教唱,受到居民欢迎。
自幼爱乐
一生相伴
王雯是屯溪人,徽州师范毕业,1958年被选送到安徽师范学院(安师大前身)体育专业进修,后分配到无为县二中任专职体育老师兼音乐教师,1965年调到休宁中学。
“我哥哥喜欢戏曲,或许是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音乐。读中专时,在全校红五月歌咏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大学一直担任文娱委员,可以说是文艺方面的活跃分子。”王雯说,虽然教的不是主课,但十分热爱,平时看书自学音乐美术。为提高教学水平,他多次参加相关专业师资培训。带班主任期间,他和学生相处融洽,师生感情深厚,到现在学生还会记着他、想着他,这也是他一直津津乐道的事。
1999年退休后,王雯和老伴到屯溪居住。热心的他担任华馨苑小区业委会副主任,根据自身特长开设京剧班,开办周末舞会,在小区门口宣传栏出板报,把小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搞得有声有色。
长年劳累
身体不适
2004年,他到市老年大学教声乐,之后又受邀到休宁县老年大学教唱了6年。2012年,他在县老年大学声乐班基础上发展组建休宁县快乐歌唱团,他任团长,演遍县里各个乡镇,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深受当地百姓欢迎。2014年,他编曲的歌伴舞节目《春到新安源》被推荐到北京参赛,获铜奖。如今回忆起来,王雯仍颇感自豪。
王雯多才多艺,还兼有一副热心肠,除了唱歌绘画,曾担任市星光京剧协会第一任会长,打腰鼓、柔力球也是强项。王雯说起柔力球在黄山市的推广普及还有他一份功劳,“那年省里要办柔力球培训班,当时黄山市还是空白。市体委知道我教体育,就推荐我到省里学习,培训了两周,回来当教练办培训班。首批学员20多人,第二批又在市老年大学办了一个柔力球培训班。这是一项新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比较受欢迎,休宁县、祁门县老年大学也先后请我去教,带出不少学生。”可惜他后来生病,再也不能打柔力球了。“我这腰伸不直,估计是长年劳累,加上缺钙,导致腰椎严重变形,看了很多地方,也治不好。”王雯告诉记者,以前都是手风琴伴奏教唱歌,大号手风琴都有三四十斤重,长期背在身上,埋下隐患,一直也没在意,现在连走路都不能走长。
每周教唱
寻找快乐
2016年,王雯搬到屯溪栢景雅居小区。戴震路社区干部专程上门请他担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歌唱组教师,他觉得这事挺好,不但能为社区出力,还能多认识朋友,于是答应下来。每周二下午两个小时的声乐课,王雯会教唱一些大家喜欢的民歌,带大家练习发声,讲一些乐理知识和歌唱技巧,教大家识谱、试唱,让原本不会唱歌的老人渐渐找到感觉。
尽管身体不适,王雯仍坚持每周去社区上课。除了声乐课,每周四、周五下午,他还要辅导戏曲班。他说,自己就是闲不住。在社区教唱,每次下课,他都要留堂十几分钟,回答学员们的提问;有的学员还追到家里请教,他也是非常耐心地逐字逐句教。他觉得自己教老人唱歌,是付出,但也有收获,“自从给大家上课后,我认识了很多人。大家一起交流切磋,不仅心态好,对身体也有好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嘛!”
11月5日下午,记者在王雯家采访时看到前不久戴震路社区为他颁发的2018年度“最美五老”志愿者荣誉证书。王雯笑说:“我只是做了些微薄的贡献,社区却给我这么大的荣誉。80岁生日社区还给我集体做寿,买了蛋糕、水果,很热闹,很温暖。”他表示只要身体允许,还是会继续在社区教唱下去。他热爱音乐,愿跟大家一起唱歌,寻找快乐,丰富晚年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旻“入园难”“入园贵”一直是困扰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人口大县的无为,学前教育过去一直是“短板”。...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