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王士新
无为是我采访最多的地方之一,前前后后去过几十次,亲历了这里发生的每一次变化,2017年全县GDP417亿元,居全省经济十强县第四位。
无为有140万人,是国家级贫困县。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十分贫困,农民只好走出家门进城讨生活,全县进城务工的达40万人。最初他们出去当小保姆,干木瓦工,打零工,摆地摊,卖菜,收鸭毛。赫店乡是有名的保姆之乡,出去当保姆的女青年达600多人,我前后两次到这里采访。1987年9月第一次到赫店乡采访。第二次和无为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黄万好重返赫店乡,白天找不到人,我俩在月光下坐拖拉机进村,分别到三个小保姆家里采访。我们撰写的《采风在保姆之乡》,用小镜头记录了三位小保姆受城市新观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感染,回到农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三个小故事。这篇稿件《人民日报》采用时,标题改为《她们刚从京城回来》,还加了编者按。
进城务工是培育农民的大课堂,不仅让广大农民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也促使他们的创业潜能得到充分发挥。1987年,小木匠何帮喜来到北京,开始给城里人上门打家具。1989年,亚运会技术筹备小组对社会招聘木工,打斯诺克台球桌,标准要达到英国原产地水平。心灵手巧的何帮喜,着迷般地钻研台球桌制造工艺,终于打造出台球桌,并获得4项国家专利,台球桌从起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95年,他又开始研究保龄球设备制作工艺;1997年底,他的保龄球设备走向市场。因为是独创,很快占领70%国内市场、30%国际市场,何帮喜成为中国的“保龄球大王”。同样,走街串巷收鸭毛的李方义,也收出了大名堂。他和同乡进城贩鸭子,慢慢发现收集鸭毛有利可图。他们辗转东北、江浙等地收鸭鹅毛,然后卖给羽绒制品厂,从中赚取利润。十多年下来,李方义靠着收鸭鹅毛赚取的资金,与人合伙在浙江萧山办起了一家羽绒厂,生意越做越大,仅企业固定资产就达3000万元……
走出去,几十万无为农民,凭着精明和吃苦精神,在全国各地落地生根,办起成千上万家企业,涉及行业五花八门。
进城长了见识、学了技术,有了本钱的无为农民,许多人开始返回家乡办企业。1988年11月,我又一次到无为采访了四位小保姆,写了通讯《从保姆开始的事业》,其中的三人回家乡创业。在小保姆人群中,她们回乡主要从事餐饮、中药加工、服装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养殖业。小保姆邓立翠1987年回乡办了养鸡场,后又办起种鹅场,13年后成立了养殖公司,当时产值上千万元。我多次到无城镇董桥村采访过,村民潘庆好跟随父亲到东北收鸭毛,对收购过来的羽毛进行初加工,为羽毛球生产商供应羽毛片。在掘到了“第一桶金”后,就和父亲果断返回村里,创办了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吸纳当地500多劳动力就业。
看到越来越多的无为人从城里回乡创业,1996年,无为县委县政府实施“凤还巢”工程,号召无为籍企业家返乡办企业,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地的无为籍企业家纷纷回家乡办企业,形成一股强大的回流潮。何帮喜回家乡投入巨资,在无为创办了一家科技有限公司;李方义在家乡投资4000万元,创办了一家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典型示范是最好的带动。见董桥村潘庆好回乡创业成功,一批无为人跟着回到家乡,先后办起30多家羽毛片、羽毛球加工企业,董桥村年交易额达5亿多元,成为著名的“羽毛羽绒之乡”。随着家乡投资环境的改善,以董桥村为中心的无城羽毛羽绒板块,向周边的开城、十里、福渡等乡镇延伸,辐射带动这些乡镇羽毛羽绒产业兴起,涌现出羽毛羽绒制品企业1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30多家,年销售额40多亿元。据国家统计局无为调查队发布的抽样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每年返乡创业的有500人左右,还呈逐年递增趋势。越来越多的无为人选择回家乡创办企业,为无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又一次来到无为时,为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惊喜。30多年前破破烂烂、尘土飞扬的旧县城已成过往。夜晚,我和好朋友黄万好徜徉在美丽的无为县城护城河边,只见波光粼粼,万家灯火,柳条轻摇,整个县城风姿卓约,鳞次栉比的新楼房伸向远方,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高铁通到县城,高速公路四通八达。
无为人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新闻推荐
■王利华李莉今年17岁的夏羿毕业于铜陵市第三中学,在2018年高考中,他以706分的高分位居安徽省理科第5名,并成功被...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