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新闻 无为新闻 芜湖县新闻 繁昌新闻 南陵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无为新闻 > 正文

民间博物馆中隐于市乐在其中 几百万件藏品记载历史变迁

来源:合肥晚报 2016-05-18 14:34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现状:馆长身兼解说员、保洁员 追问:民间博物馆如何长期生存

○未立学的报刊博物馆外景

位于巢湖岸边的长临河古镇,一座座古朴的徽派民居鳞次栉比,安徽省聚贤报刊博物馆和百年邮政馆两个民间博物馆便藏身其中。

今年42岁的未立学是这两个博物馆创办人、馆长,也是馆内唯一的解说员、保洁员。两个博物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每逢周末参观游客常常达一万多人,未立学一个人忙里忙外,却乐在其中。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据了解,安徽省目前有69家登记注册的民间博物馆,他们大多由文化爱好者自发创办,由于不菲的日常运营费用,不少民间博物馆的发展举步维艰。

探访

500余万件报刊藏品见证历史变迁

走进位于长临河古镇的安徽省聚贤报刊博物馆,一张张发黄的老报纸被整齐地挂在墙上,从清代的邸报到民国、新中国等各个时期的报刊,这里一应俱全。

“这是清代的邸报;这是1947年的《晋察冀日报》,刊登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报道;这是《新华日报》刊载的合肥解放的消息;这是毛主席1958年视察合肥时安徽日报的头版报道,通过刊登的照片,你可以看到当时长江路上万人空巷迎接毛主席的情景……”

解说起馆内收藏的各种报纸时,馆长未立学带着浓重的家乡口音如数家珍,“这些老报刊记录了过去的历史,记录了民族苦难过去和奋斗历程,也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

聚贤报刊博物馆所在的地方是当地一处年代较为久远的古民居,整体结构仿佛一个狭长的四合院,院内一座阁楼则有近百年的历史。

据介绍,聚贤报刊博物馆是安徽省内唯一以报刊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也是目前国内民间藏量最大的“老报刊史料馆”之一。

这里藏有明朝崇祯年间至改革开放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各种报纸、杂志、图书、史料、票证、实物等可供开发的文化藏品 (老载体)8000多种、500余万件,内容涵盖新闻史、革命史及各种行业的历史。

相距不远的百年邮政馆,原是晚清淮军华字营统领吴毓芬、吴毓兰兄弟的宅第,是一座三进四厢两院格局的江淮古民居。民国初年,这里还曾是肥东最早的三个邮政局之一,见证了长临河邮政的百年历史。馆内展陈面积近500平方米,120块精美的展板图文并茂地呈现了邮政事业的变迁。

讲述

重拾文化梦 创办民间博物馆

今年42岁的未立学是这两个博物馆的创办人、馆长。

未立学的老家在安徽省无为县农村,父亲是一名有着40多年教龄的农村教师。在家庭的熏陶下,未立学自幼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曾立志当一名画家、书法家,成为一名“文化人”。

“然而,命运偏偏与我开了个玩笑,贫困的家境让我早早辍学了。”未立学介绍,在经历北漂、南下艰辛的打拼后,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回到合肥,注册成立了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当上了民营企业家,“这一切,似乎都与我‘文化人’的梦想相去甚远。”

2009年春节前夕,未立学不幸遭遇一场车祸,导致右股骨头粉碎性骨折,此后长达2年的时间,未立学都无法自由行走。这场突如其来的灾祸,让未立学对自己的余生产生了思考,“为什么不能为自己而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未立学决定重新拾起自己的文化梦。

未立学想到自己一直喜爱收藏的老报纸和邮票。2015年5月,经多方考察后,他选定位于巢湖岸边历史悠久的长临河镇,并决定投资数百万开办一家“老报刊史料馆”。2015年10月1日,安徽省聚贤报刊博物馆正式开馆,今年5月,邮政博物馆也相继建成并面向公众开放。

未立学的两个博物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馆内展览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参观游客常常是络绎不绝,节假日的日均游客更是高达一万多人次。但是,馆内工作人员却一直只有未立学一个人。

未立学向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介绍,博物馆建设时从展厅的装修布置,到物件的摆放,几乎都是他亲力亲为的。应当地有关部门的要求,报刊博物馆原定的开馆时间提前一个月至10月1日,未立学就加班连夜赶工不休。“自己布置场馆,一百多斤重的箱子一个一个地搬,一直忙到早上六点,终于,报刊博物馆当日如约开馆。”

而在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后,他的身份不仅是馆长,还是馆内唯一的讲解员和保洁员。看到游客成群地过来,未立学常常会主动跟他们讲解。经常会有一些游客随手丢下纸巾、食品包装袋等垃圾,未立学便一一捡起。厕所内随意丢弃的厕纸、未冲洗的便池,未立学便一遍遍地清理。

一个人忙里忙外,未立学却乐在其中,因为,在这过程中,他经常会遇到志趣相投的游客,藏友间相互交流让他感觉受益匪浅。

追问

民间博物馆如何长期生存?

昨日,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从安徽省文化厅博物馆处了解到,安徽省目前有69家登记注册的民间博物馆。而像未立学一样,由馆长一人身兼数职的情况在民间博物馆行业中并不少见。

未立学介绍,民间博物馆大多由文化爱好者自发创办,多是国有博物馆所未关注的领域,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补充。然而,由于不菲的日常运营费用,不少民间博物馆的发展举步维艰。

尽管根据有关规定,民间博物馆在达到一定标准后,可以通过收取门票维持运营。但是,对于收费一事,未立学坚决表示反对。“我创办博物馆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实行收费,违背了我的初衷,也会让人感觉变了味。”未立学说,“只有我有条件,我会一直开办下去,而且会一直免费对公众开放!”

那么,个人的力量如何能维持博物馆的长期运营呢?面对合肥晚报、合肥都市网记者的问题,未立学说:“一是融合旅游开发,通过旅游服务和体验,获得收益反哺博物馆,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政府提供运营补贴,让更多的民间博物馆能够长期生存下去。”

据了解,目前,山东、南京等地都先后出台对民间博物馆的扶持和补贴政策。安徽省文化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针对民间博物馆的补贴政策在安徽省落地尚需时日。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李后祥/文 虞俊杰/图

新闻链接

国际博物馆日定于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相关新闻

社区组织活动迎接

“国际博物馆日”

本报讯  每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文化景观”。蜀山区稻香村街道朝阳社区近日组织辖区小朋友和父母,来到安徽博物馆新馆和安徽地质博物馆参观,通过观看展品、互动体验等形式,让亲子家庭在一起学习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和生物进化知识,增强孩子们探索奥秘、向往科学的意识,也进一步融洽了亲子感情。

家长们表示,参观博物馆可以给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与收获,以后有机会还要来。随后,小朋友和家长们还来到安徽地质博物馆,看到了巨型恐龙模型,并了解了生物进化以及地质构造方面的许多知识。

朝阳社区负责人表示,今后还会继续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促进家庭和谐发展,帮助社区青少年健康向上成长。

(盛洁  陈三虎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李京鹏)

新闻推荐

家中遭遇险情 他却坚守救灾一线

安徽预备役师战士的两难选择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民间博物馆中隐于市乐在其中 几百万件藏品记载历史变迁)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