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向陈宏
在鸠江区汤沟镇谭桥村,提到57岁的朱孝云,没有村民不竖大拇指。36年来,她用双臂支撑起了一个残缺家庭生活的希望,用爱心温暖了一个贫困家庭两代人的心田。
“这个家需要我”
在谭桥村一幢幢颇有现代风格的村居建筑中,朱孝云家的房子显得很寒酸——没有像样的装修,没有成套的家具,没有高档的电器。在这个大家庭中,3人是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她成为这个大家庭中唯一的劳动力。
1978年,源于父母的包办,懵懵懂懂的朱孝云嫁到了谈家。她的丈夫在家里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单身的智障哥哥。过了门,她见证了公婆拉扯三个孩子过日子的艰辛。从此,她总是悉心帮公婆做家务,照顾两个智障哥哥。
日子久了,村里的姐妹们见她因操劳过度而面色憔悴,多次劝说她跟公婆分家单过。然而,每每见到公婆劳碌的身影,她总是不忍心,“我怎么能撇下公婆和两个智障哥哥,过自己幸福的小日子?这个家需要我。”她用这样的话安慰自己。
从此,为了这份责任,她用羸弱的肩膀承担起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重担。
“生活没有迈不过的坎”
婚后几个月,为了缓解家里的经济负担,尤其是承担起为两个智障哥哥医疗的费用,她鼓励丈夫外出打工。而她则在跟着公婆下田务农的同时,担负起了照顾一大家人生活起居的担子。
在她的操持下,这个特殊的大家庭日子过得清贫却充满温暖。
1979年秋,随着儿子的出生,她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然而,眼见孩子周岁了,却不能站立,使她心里平添了不少疑惑,后来到大医院问诊。当诊断为孩子先天肢体残疾时,对她无疑是晴天霹雳。亲戚朋友纷纷劝她把孩子抛弃掉,说是这个孩子会拖累一家人。然而,她却说:“孩子再不完美,也是我的亲生骨肉。我坚信儿子终有一天会好起来的。”
生活负担更重了,可她和丈夫没有气馁。她坦然地说:“生活没有迈不过的坎。”
转眼两年过去了,她的第二个孩子来到了人世。一个健康孩子的降生,为这个大家庭带来了不少欢笑声。
“让这个残缺的家多一点温暖”
几年后,她的公婆相继因病去世。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农活、照顾两个智障哥哥和两个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到了她的肩上。
从此,她每天起早摸黑地操持家务、耕作农田、照料家人,一年很少出一次远门。即使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也从来不多逗留。
村里曾有人建议她和丈夫,把两个智障哥哥送到福利院。但是她却没有同意,她说:“让两个哥哥住在家里,多给他们一点关心,就能让他们多感受到一点温暖。”
1998年5月,她的丈夫被诊断出胃癌。此后,手术、化疗,不仅让她的这个大家庭雪上加霜,而且也使她几乎濒临绝望。第二年,丈夫终因病情恶化而去世。家里的顶梁柱倒塌了,今后的日子怎么办?她心灰意冷,甚至想到了走绝路。可是一想到这个残缺的大家庭需要有人来支撑,她只能忍住悲痛,独自支撑起这个大家庭生活的重担。面对村民的安慰,她说出了心底话:“为了这个家,我决不会离开家,抛弃需要照顾的人。担子再重,我都会挑到底。”
转眼又是15年过去了。她尊老、扶幼、持家,用单薄的身躯担负起了这个残缺大家庭的生活重荷,用纤弱的双手托起了这个残缺大家庭的一片天。
新闻推荐
连日来,市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会同省普查办对芜湖县、鸠江区场地普查进行检查指导工作。随后,又对南陵县、繁昌县、无为县、镜湖区、弋江区、三山区进行检查督导。通...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