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君兰
12月16日,环卫工人贾昌红如往常一样早早来到沈巷镇群众文化广场,省、市2014年“三下乡”启动仪式和“送戏下乡”在这里举行。听着轻快的快板音,贾昌红不禁停下手中的工作。“十八大精神指方向”“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万年长”……作为土生土长的沈巷人,贾昌红近距离见证沈巷划归芜湖后的蜕变,在她生活的农村,一年一个样。“今天的文艺演出听着欢快,也道出沈巷人的心里话。”
戏台搭到村头、科技送到田头、医生来到炕头……“三下乡”活动拉开帷幕,由宣传、科技、文化、卫生、农业等有关部门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潮”,犹如冬日里的暖流,流过田间、农舍,为群众送来最好新春礼物的同时,也在党和人民之间架起一座温暖人心的“连心桥”。
涓涓暖流润农心
传播先进文化、推广运用技术、倡导文明生活,是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宗旨。芜湖市“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一项支农惠农品牌工程,参与单位已经拓展到18家。内容也由送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扩展到送知识、送政策、送法律下乡等多个方面,形成了“多下乡”的良好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3年芜湖市送图书下乡90080册,建村级文体活动室108个,送戏下乡912场,送电影下乡17449场,培训农村文化骨干20355名,送科技光盘7770盘,送科技资料713700份,举办科技大集148场,办科技培训班721次,培训农民人数76600名,送器械药品1279000元,建医疗卫生室15个,办医务人员培训班398次,培训医务人员20132名,诊治农民人数74400名。“三下乡”活动已经在江城农村和农民群众心中“生根开花”。
农民点单政府买单
“三下乡”活动蓬勃发展的背后,是“三下乡”工作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供农民之所需。各地各部门“开动脑筋”,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方法、新路径。
每年春节临近,很多返乡农民工咨询劳动用工、损害赔偿、婚姻家庭、土地纠纷等相关法律事项。2013年2月4日,市司法局在无为县泥汊镇长河村组织了一场春节“送法下乡”活动,与农民工面对面交流。群众问得勤,工作人员耐心讲解,以案说法。一位刚从北京回来的农民兄弟高兴地说:“我们在外打工,有时老板到期不给工资,软磨硬缠也没用。现在好了,有了法律援助联系热线,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问律师,太谢谢你们了!”
“三下乡”活动千头万绪,如何为农民“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弋江区提出“凡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符合农民需要的东西就要下乡送”,成为各地各部门在开展“三下乡”活动的共鸣。“三下乡”不再是“送什么农民接什么”,而是“农民需要什么就送什么”,实打实为基层办实事、解难题、惠民生。
“三下乡”变“常在乡”
随着下乡队伍越来越壮大、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城乡交流越来越深入,各地各部门努力把“三下乡”由“送”向“建”的长效机制方面转变,实现“多下乡”“常在乡”的转变。
今年以来,市文化委努力建立“文化下乡”长期阵地。建起15个能常年提供文化服务的外来务工人员、留守儿童文化基地;培训农村基层文化骨干18000人,设立文化辅导点174个,为农村留下一支不走的送文化队伍。
同时,如火如荼的“三下乡”活动,还结合正在开展的“双联系”工作,与所联系村建立长期帮扶关系,提高农村的“造血”机能。市科技局深入对口帮扶单位弋江区火龙街道新联村,组织“Y两优2号”良种100斤,免费捐赠给新联村种粮大户,同时特邀市农业技术中心专家,详细讲解水稻高产示范种植技术,让附近的农民享用“科技大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孟鸣)12月22日下午,一位老人来到无为县牛埠交警中队,进门就对值班民警焦急不安地说:“我把包丢了,你们可要帮帮我呀”。老人家当天由铜陵乘车回家,转车时,把一...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