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美景如画
朱家桥码头建设正酣
德豪润达生产车间
长江再添新港口
京福高铁加速无为发展
7月25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芜湖市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统计显示,芜湖上半年实现GDP955.06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连续14个季度保持全省第一,为今年“稳增长”重任交上了一份出色的“期中答卷”。透过数字看变化,统计数据释放出哪些信号?芜湖转型升级的下一步,又会有哪些新动作?
“我们不能只盯着GDP增速,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芜湖要利用当前宏观形势的‘倒逼机制\’,努力把经济调整期转变为率先崛起的机遇期,抢占产业升级的制高点,勇做全省转型发展的‘领跑者\’。”8月2日,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暨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确定了芜湖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鲜明主题——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发展,奋力打造经济升级版。
稳增长:连续14个季度领跑全省
今年以来,受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结构性矛盾的影响,经济下行态势日益显现。为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见事早,行动快,及时亮出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42条政策措施、扶持民营经济发展55条意见等“组合拳”,使全市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稳定运行的良好态势。
观察上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芜湖市12.5%的GDP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9和1.6个百分点,在全省和中部地区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83.26亿元,同比增长16.5%,高于全国、全省7.2和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7亿元,同比增长14.2%,高于全国、全省1.5和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12.8%,高于全国、全省5.3和2个百分点。进出口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机构贷款等增幅,均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省指标。
拉动江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协同发力,为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投资保持稳定增长,优化调整政府投资,坚持“把钱用在刀刃上”,暂缓21个急需程度不高、国家政策暂停的政府投资项目,新增9个群众呼声强烈、社会效益显著的项目,透过“加减法”提升重大项目质量和效益。重大产业项目瞄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转型升级,东旭光电、格力电器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工业机器人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项目561个,完成投资564亿元。消费市场增长趋稳,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7.4亿美元,增长21.1%。
调结构: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芜湖这些年来之所以能够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得益于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要瞄准机会早行动,磨蹭观望就会错失良机。”市发改委人士告诉记者,产业结构调整是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打造芜湖经济升级版的根本途径。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两手抓”,通过技术创新和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同时大力引进优质资源和项目,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这一思路,芜湖市加快工业调整升级,逐渐形成“多点支撑”的产业结构,首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今年以来,芜湖市首位产业的“首位度”进一步提升,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提升到42.8%,增长贡献率42.2%;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完成增加值171.7亿元,增长25.4%,增长贡献率4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2.45亿元,增长15.9%,增长贡献率46.3%。
芜湖市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转型发展新形势,抢抓机器人、新型显示产业国家试点机遇,确定了通用航空、工业机器人、循环经济、文化科技等八大重点产业园和触控显示产业链,培育“8+1”的新经济增长点,作为芜湖市加快产业转型、抢占新一轮制高点的重要抓手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引擎。市本级财政计划连续5年,每年安排10亿元扶持资金,撬动500亿元项目投资,力争形成5个千亿元以上规模的产业集群。
统城乡:构建跨江发展新格局
城市是人才、产业、要素集聚的载体,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是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芜湖市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构建跨江发展的新格局。
“只有把江北地区当作江南主城区一样建设,芜湖跨江发展才能真正成功。”市政府人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原无为县二坝镇、汤沟镇划归鸠江区管辖,江北建设进程加快。编制江北地区概念规划,江北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开工项目31个,总投资261.1亿元。市级投入3.25亿元支持无为县项目建设和投融资,江北万亩以上圩口堤防达标等项目加快建设。
一批顺利推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成为芜湖跨江发展的强力支撑。上半年,芜湖长江公路二桥、铜南宣高速、芜湖火车站改扩建、合福铁路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无为公路接线工程开工建设,宁安铁路、合福高铁、芜申运河加快建设,商合杭铁路项目建设意见完成铁路总公司和沿线三省会签,皖赣铁路新建双线芜宣段初步设计获批,北沿江高速、芜黄高速、芜湖民航机场、城南过江隧道、泰山路长江大桥等重大项目前期均有序推进。
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统筹城乡、产城一体,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品位。无为县、南陵县被列为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围绕城关镇、开发区及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谋划申报了48个重点项目。全市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开发复垦新增耕地3540亩,完成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置换指标6008亩。青弋江分洪道项目完成投资过半,23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全市新增绿化面积91.6万平方米,森林增长工程完成造林18万亩。全市美好乡村建设启动改造85个中心村,实施了7项农村清洁工程,改造农村危房7850户。
促和谐:真金白银投入惠民生
尽管财政收支树立了“过紧日子”的思想,但用于改善民生的钱不减反增。今年以来,财政向民生领域的分配倾斜力度加大,一笔笔“真金白银”直接推动了民生事业快速发展。统计显示,上半年,财政对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教育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分别增长66.6%、41.8%、18.8%和18.5%。
上半年,全市40项民生工程顺利实施,完成政府性资金投入6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82%。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稳步推进,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15元,增长9.7%;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693元,增长13.2%。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51.4万平方米,建成12.4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总数达213.2万人次,城市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161.4万人、92.7万人和228.1万人。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全市启动建设7个敬老院和21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安徽机电学院新芜校区、三山中学新校区开工建设,城东新区医院、芜湖规划博物馆主体工程等项目完工。
全市以“双联系”活动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管理创新实践,在探索中不断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建立起党群、干群互信的沟通桥梁。全市广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平安芜湖”建设,安全生产形势良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谋长远:转型升级注入源源活力
分析芜湖市下半年经济形势,专业人士认为,宏观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市场需求环境总体偏紧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机遇总是和危机并存,芜湖市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特征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稳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未雨绸缪谋划的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望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芜湖只有走积极主动转型升级这条路。我们必须瞄准目前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国人技术还做不出来的、市场仍处于早期阶段的产品和企业,引入培育带动产业升级,才能大有作为。”市政府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议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时,一再强调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创新依然是转型升级的主动力,市委市政府把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半年,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61.3亿元,同比增长15.4%;第一批34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7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全市新建院士工作站4家,加快筹建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4万平方米。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7件,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下半年,芜湖市将出台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推动国家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产业转型方向上,芜湖市充分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既维护好产业既有比较优势,又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首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8+1”重大经济增长点整合全球资源,吸引一流人才和研发团队来芜创新创业。举全市之力培育工业机器人产业,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文化科技、循环经济、新材料、触控显示等,积极开辟市场“蓝海”。把握好新一轮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像发展工业一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镜湖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促进芜湖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引进培育高端人才1075人、创新创业团队13个、培养培训人才1.39万人。下一步,芜湖市将加快“人才特区”建设,深入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吸引更多人才来芜创新创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源源活力。
金融服务中心
本版撰文 张逸潇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摄影 陈立希 杨大伟 陈剑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陈旻 实习生 范倩倩)近日无为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无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对辖区内建筑工地食堂开展了专项检查,发现建筑工地食堂普遍存...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