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晔
实习生 赵冬冬 黄培昕
8月的一个傍晚,无为县开城镇羊山村的小剧场里济济一堂。每个月,该村都要组织播放爱国主义影片,许多村民带着孩子前来观影。“咱们不仅要让村子‘美起来\’,更要让村民的生活丰富起来。”村支书任士福说,启动美好乡村建设以来,村民素质提高了,幸福感也提升了。
走进羊山村村口,“好人榜”上的故事让记者不禁停下脚步:41岁的陆翠英有个右眼失明的丈夫,她一个人照顾患病的公公十数年;60多岁的谢道英和媳妇相依为命,婆媳俩从未红过脸……这些故事既体现了传统农民的朴实,又透着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再往村子里走,随处可见内容丰富的宣传栏,包括和谐孝道、十八大精神等。
“以前,村民将垃圾随处乱丢,邻里之间常为了小事拌嘴。”任士福说,如今,跳广场舞、读书、参加文体活动成了村民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近年来该村积极提升村民素质,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实现乡风文明。同时,开设道德讲堂讲座,组织巡讲道德模范事迹,并结合当地特色,与农民一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
羊山人嘴边时常挂着一句顺口溜,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新型农民的幸福生活:“羊山人不算富,户户都通水泥路;羊山人不是吹,走路双脚不沾灰;羊山人不逞能,新农村建设率先行;和谐羊山真是美,一片青山和绿水。”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农民主人翁意识,继而提高广大农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这才是‘美好乡村\’的真正内涵。”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美好乡村建设正在完善“内功”,芜湖市农民不仅提高了自身素质,而且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
今年5月,芜湖县花桥镇横岗中心村2000多个村民同时收到了《致广大居民的一封信》,号召大家为美好乡村齐心出力。这封信并非来自村委会,而是来自村民自治的组织——村民理事会。理事会一共有17个成员,来自本村的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村民。他们全程参与乡村建设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建立专项账户,专款专用,按照工程进度拨付,张榜公示,发动村民积极投工投劳,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没有村民的支持,村里的建设寸步难行。”理事会负责人举了个例子:村口的横岗大道面临改造拓宽、杆线下地,但是路两旁杂乱无章的雨棚影响了施工。理事会成员上门入户,苦口婆心地向村民介绍美好乡村的建设意义。村民的自治意识普遍增强,他们自己动手、出钱出力,不到半月时间就完成了所有雨棚的拆除。
农民自筹资金,自己动手,破解资金筹集难、报批程序多等问题,是芜湖市美好乡村建设的一大特色。例如,无为县任村的朱先发本是黄土地里走出来的农民,后来自主创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当他得知家乡建设缺少资金,立即汇来了捐款,并动员家人一起出力。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投身美好乡村建设,他们筹资筹劳、自主整治,为幸福生活添砖加瓦。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潘晔 实习生 赵冬冬 黄培昕)市政协主席胡邦明近日在调研“双联系”工作时指出,要学会结识“新亲戚”,坚持“常联系、真联系、深联系”,将察...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