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特“双园”已经成为芜湖打造“欢乐城市”的标志性项目。
徽商博物馆内保存的各种砖雕、木雕,浓郁的徽派风格跃然而出。
芜湖县黄梅剧团表演的全本剧目《穆桂英挂帅》,一直受到百姓的欢迎。
人间四月寻牡丹,花开正艳在丫山。
□本版撰文 付君兰
本版摄影 吴安亚
5月6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大会召开,芜湖市9家企业入选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会上提出了即将出台的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含金量十足。《意见》将进一步明确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的领域,民营文化企业享有国有文化企业同等的政策、扩大贷款抵押权限、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给予定额补助、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文化企业人才给予重奖等。可以预见,随着这项政策落地,将给芜湖市民营文化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民营文化企业助推“欢乐城市”
4月20日,芜湖市2013年“一号文件”《关于打造欢乐城市的意见》发布,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欢乐城市”奋斗目标:以欢乐体验为特色、以高科技文化旅游项目集群为重点,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科技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15年,全市年接待游客达到3500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1.5天;到2020年,年接待游客突破6000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2天。加快建设以文化科技为支撑、以欢乐旅游为导向的传统文化、流行文化、科技自然等三大高科技文化旅游项目集群,打造高科技文化旅游、滨江山水、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等四大欢乐体验品牌,重点培育文化创意、影视传媒、演艺演出、休闲旅游等欢乐主导产业。
向快乐出发,要靠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来激活。近年来,芜湖市把加快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作为建设文化强市、打造欢乐城市的重大战略举措,一批民营文化企业蓬勃成长、走向全国,民营文化企业已经成为芜湖市民营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方特是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后成功打造的“欢乐品牌”。今年4月28日,方特迎来五周年生日,方特双园开园以来共接待游客超过1400多万人次。不久,从省假日办传来好消息:今年“五一”期间,方特双园旅游接待人数10.15万人次,门票收入1259.3万元,一举超越了黄山、九华山等传统旅游景点,坐上了省旅游目的地的“头把交椅”,“天造黄山、佛造九华、人造方特”的景区品牌效应凸显。同时,华强原创动画产品已累计出口10万分钟,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制作的动画片《熊出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刷新了央视少儿频道最高收视记录。“通过方特的努力,我们意在促进芜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将芜湖打造成梦想之城、欢乐之城。”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祖尧表示,华强文化科技集团首次在国内将文化产业、科技产业、旅游产业整合为一体,自助创造的新型产业业态在江城表现出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目前,芜湖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已拥有集“创、研、产、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和一支450人的研发生产团队,将为今后体验区的发展、项目的更新以及文化产业链的衍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敢闯敢试、创新性强、权属关系清晰、运行机制灵活、行动效率较高,是民营文化企业自身独特的优势。以共同入选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的美丽华新视听为例,10多年来演出一直紧密贴近市场,不断更新节目内容和演出形式,如今成为江城唯一一家休闲娱乐演绎舞台。其参与投资的文化戏曲公园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将成为集戏剧、酒店、KTV、酒吧等文化产业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对于下一步,美丽华新视听演艺中心总经理王云信心很足,“公园投入使用后,我们希望与市旅游部门和旅行社合作,将方特、美丽华、丫山串联起来,打造文化旅游‘两日游\’,白天玩方特、丫山,晚上来美丽华看演出,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助力江城打造‘欢乐城市\’。”
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鼓舞下,近年来,文化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政府出台的系列政策,为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降低门槛,畅通渠道,增加保障,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抓住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力争在文化产业中有所作为。2012年,全市民营文化产业在建项目39个,总投资达244亿元,15个项目被列入省“861”文化产业重点项目。芜湖市提出到2020年,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8%,进一步提振民营资本投资文化旅游领域的信心。
“今年,景区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包括李白祠、农耕园、古商贸街、张氏祠堂、四季花园等在内的三期项目,充分挖掘丫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围绕‘十兽灯\’、‘目连戏\’等地方特色文化产品,扩大丫山节庆品牌——江南牡丹文化节的影响力,进一步做大做实丫山文化品牌。”经营过电缆、汽车轮渡等产业的安徽国游集团董事长汪国栋将目光锁定在新型的文化旅游产业上。 2004年,在全国尚无先例的情况下,他做了一个令人出乎意料的决定——全资开发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南陵西山风景区(现称丫山风景区)。如今,汪国栋对丫山的投入已增加到2亿元,景区投资也从单纯的基础投入,转型升级为将丫山历史文化积淀打造成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汪国栋说,“我的执着来自于丫山丰富资源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信心。”
采访中,一些传统民营企业和工业企业将文化产业作为公司发展新阵地,打造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位于无为县无城镇金塔路工业区的蓝神珠宝有限责任公司将工艺与文化结合起来,生产高端珠宝品牌“书香门第”,实现产品销售“几何级增长”。“现在企业正在进行的转型让我们不仅卖产品,更要卖产品背后的文化。”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传统手工艺起家,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转向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谋求发展新跨越,是不少珠宝企业乃至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共同做法,“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高、污染小、资源消耗少,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对想转变发展方式的企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民营文化企业亟待突破“瓶颈”
在芜湖县老观村,芜湖县黄梅戏剧团送戏下乡正火热进行中,一位中场休息来不及卸妆的丑角坐在后台休息却不掩疲态,他告诉记者,整个剧团刚刚从浙江的戏台下来,赶回芜湖县后来不及休息,就投入了这场持续4天的演出中。作为民营院团,芜湖县黄梅戏剧团虽然在戏迷中被称为草根明星院团,但发展过程中也免不了遭遇尴尬。剧团全靠演出支付演员工资、剧本创作、节目排练、培训新员等,每年剧团需在外演出10个月以上,年演出500余场,充裕的排练时间成了奢望。剧团团长曹帮萍告诉记者,2009年,为了进京展演,她借了80万元,更新了服装、灯光、音响,特制了150平方米的升降式钢架活动舞台,增加了十几个演员。在这场类似于赌博的冒险中,曹帮萍最终以进京展演引起轰动而胜出。2010年芜湖县黄梅戏剧团代表安徽省参加“首届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在这前后省市县各级政府先后奖励资金共80万元,剧团的发展从此进入快车道。
作为政协委员的曹帮萍也关注了其他民营剧团的发展。“相对于专业剧团来说,大部分民营剧团前期创作要受到经费、人才、剧本等多方面的制约。民营剧团一般只有在演出受到广泛关注后,才会产生效益,但由于草根剧团规模小、流动性大,好的创意常常会夭折。”曹帮萍希望,针对目前民营院团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只有获得专项扶持资金、民营演艺人才能赢得专业认同、剧目建设才能获得智力支持。
在此次民营文化企业100强的名单中,有66家主营业务收入、78家净资产不足亿元,平均净资产规模1.15亿元,远低于全省民营企业100强;在今年评选的全省民营企业100强中,文化企业仅有7家入选,且排位相对靠后。全省民营发展大会也指出了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民营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包装印刷、工艺品制造、文化用品和设备生产等传统门类,总体上是“加工型企业多、创新型产业少,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单打独斗多、集群发展少,盈利和竞争能力不够强。”会上还提出,由于文化市场体系发育不够健全,民营文化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瓶颈制约,经营成本高,发展仍面临着不少苦难。
面对这些民营资本在进入文化领域后仍摆脱不了的“弹簧门”、“玻璃门”,记者在采访芜湖市9家入选企业时发现,一些中小企业采取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混合发展的做法来规避风险。无为县高沟镇巨策传媒,起步于为电缆企业服务的传统广告公司,在壮大广告传媒的主业同时,也不忘发展生态林、服装厂等副业,公司负责人坦诚,像巨策传媒这样的传统广告公司,要发展壮大,必须走规模化道路,其他产业发展可以有效降低经营文化产业带来的市场风险。
政府“真金白银”打造投资热土
位于市中心赭山公园东大门的徽商博物馆,是国内首个以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徽商文化的民间主题藏馆。2005年,对徽派建筑和徽商文化情有独钟的本地房产商人许苏平将建设一座彰显徽商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的想法告知市政府时,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赞许,政府不仅免费划拨位于市中心赭山公园东大门北侧一块11000平方米的土地给其用于建馆,并在建设过程中对一切规划费用实行“先交后返”。对于政府的大手笔扶持,许苏平很是感动,“建一座徽商博物馆是我多年梦想的一部分,感谢市政府帮我实现了这个梦想”。
打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为民营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条件,是芜湖市破解发展瓶颈,将民营资本、文化优势转为发展优势的保障。为此芜湖市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坚持“非禁即入”原则,凡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入的文化产业领域,全部向民营资本开放。
为破解“用地难”问题,芜湖市把文化产业发展用地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立文化产业用地优先保障机制,优先安排文化产业重大项目用地指标,积极引导中小文化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平台,既节约了土地,也减轻了企业负担。为着力破解“融资难”,芜湖市县(区)均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资助、补贴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政府牵线搭桥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
从今年开始,芜湖市每年安排1.2亿元用于人才引进,力争5年内引进10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00名创新创业高端人才、100个创新创业团队,最高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30万元一次性补贴。利用拥有高效密集的资源优势,开设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其中6所高校设立了动漫创意专业,培养输送了一大批文化产业人才,仅为深圳华强集团培养输送的文化创意、动漫等专业人才就达到800余名。去年文化创意、旅游产业拥有人才占全市三产服务人才的30.3%。
搭建好服务平台,芜湖市规划建设了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科普产业园、服务外包产业园、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集聚平台,投资建设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集聚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和中国(芜湖)科普产业博览会等全国性展会,搭建文化科技产品与项目的交流和交易平台。切实做好政府服务,对出资人申报新建文化产业类企业,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工商登记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服务。
对新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等企业,政府也拿出“真金白银”给予重奖。对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特事特办、“一事一议”,先后引进了深圳华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新华联集团、利海集团等大企业,方特欢乐世界、方特梦幻王国、马仁奇峰、丫山花海石林、徽商博物馆、星光灿烂娱乐广场等一批民营文化产业项目建成运营。
美丽华新视听,每晚都奉献给观众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赵双华 实习生 李青)6月20日至22日,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率调研组来芜,开展经济形势及重点项目提质提效调研。市委副书记、市长潘朝晖,市委常委...
无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无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