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本报记者 孟鸣
在现代交通高度发达的今天,渡运的作用虽然今非昔比,但农村渡口仍然是沿河两岸、湖区周边农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日前,记者根据本报“党报热线”提供的线索,到无为县襄安镇境内的中渡、张村渡调查,发现这里仍然多年延续着全村人轮流渡运的历史,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这里的村民呼吁尽快将农村渡运纳入公共交通范畴,以确保当地群众的出行安全。
在当地渡口,记者分别看到一艘艘小型钢质船在川流不息的河面上来回摆渡,虽然渡船上人不多,但不时有人骑着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乘渡船通行。当天上午,张村渡的渡船由70多岁的老太陈万英承担渡运任务。据她介绍,这艘渡船是全村人的交通工具,尽管政府在渡口设施上投入了一定资金,但由于渡船不能维持正常的开支,每天不得不由村里每户的劳动力来轮流渡运,今天的渡运就摊到了她一家,由于家里年轻人都已外出打工,她与75岁的老伴每月要在这条河里来回渡运几次。尽管他们年龄很大了,但他们还是勉力支撑,因为不参加村里轮流渡运,每家人要按人头交数额较高的费用。
随后,记者采访无为县有关部门了解到,该渡口渡船地处农村偏僻之地,且都是实行民办公助模式,因而众多渡工的工资回报少得可怜,年轻人都不愿从事此职业,造成适龄渡工不在岗,纷纷外出打工,转由年长体弱的父辈甚至祖父辈老人替岗。全县90%以上的渡工年龄在60岁上下,年龄最小的也在55岁左右。渡工长期待遇偏低,养老、卫生、医疗尚不能全面保障,渡工队伍后继无人。
此外,事故赔偿保障难,农村渡船基本上是“民办公助”的义渡式或半义渡船性质,一些经营性渡口、渡船、农用船也几乎没有盈利,甚至是亏本经营,因而所有船主都不愿意购买水上客运责任保险;一旦发生水上交通事故,船舶所有人几乎对事故无经济承受能力。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受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芜湖市农村渡口点多、面广,且绝大多数渡口都是义渡、半义渡,经济效益较低,渡口投入明显不足,安全基础极其薄弱,所以农村渡运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图①为芜湖地方海事执法人员向当天的渡工陈万英老人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图②为无为县襄安镇中渡摆渡情况。 魏爱林 摄
(本栏目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新闻推荐
起自无为石涧止于繁昌峨山 建设工期4年芜湖长江公路二桥正式启动建设
本报讯(记者 ...
无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无为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