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晔
几天前,伴着欢歌笑语,张李桃的第一家农产品超市在奥韵康城开张了,这里的许多农产品来源于他自家的农业基地。他告诉记者,经营超市的同时,他还要支撑农产品生产、销售链条,让农业经营走向现代化。
在江城,有这样一群“80后”创业青年:他们拥有高学历,懂得创新管理,还擅长用“智本”创造“资本”,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
进与退:创新模式的存活了,粗放经营的淘汰了
当华东理工大学的硕士生张李桃辞去外企工作,回到无为县老家“种粮”时,身边人投来了不解的眼光。“一个硕士生咋又当农民了。”他们认为,“白领”来到田间创业,是人生的倒退。
张李桃本人却觉得,这是一次前进与自我超越的磨练。“如果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农民的生活将迎来崭新一页。”他告诉记者,经营的创业项目将实现标准化经营与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标准化经营如同工厂的流水线。”张李桃解释道,比如种植水稻需要16道工序,创业团队需将每道工序的成本和质量进行标准化考量,以保证品质、节省成本。至于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就是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实现一条龙服务,减少了中间环节、保障食品安全。
“我们还能同时解决买菜难与卖菜难的问题。”张李桃的创业伙伴、同是硕士生的吴应保告诉记者,一方面,他们拥有1万多亩的水稻基地和几百亩的蓝莓基地,年前根据市场需求给种粮大户下订单,避免农民盲目种植、出现产品滞销的状况。另一方面,他们的销售连锁店也将覆盖全市2000户以上的大社区,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购买农产品。
“要想提高竞争力,还得做到人无我有。”吴应保表示,今后,他们还将涉足农产品网上销售,并请专业人士为社区居民提供营养搭配知识,既方便市民“买菜”,又方便他们“做菜”。
变与守:“摆地摊”的少了,“凭智慧吃饭”的多了
多年前,江城青年对于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摆地摊”、“开饭馆”等概念里。由于缺乏资本与创业经验,这些“小打小闹”的创业行为往往没走多远就被市场无情淘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城创业青年的理念与经验得到质的提升,他们更愿意将智慧转化为资本。
杨杰就是这么一个“凭智慧吃饭”的创业青年。仍在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学习的他,就已连获1项国家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是去年芜湖市青年创业大赛的冠军。“红灯亮起时,我发明的LED护墙就自动落地,两边的汽车被墙挡住无法通行,行人可以安全地过马路;同样,当绿灯亮起时,行人也会被护墙挡住。”杨杰告诉记者,这个名为“LED道路行人护墙”的发明已经入选“国家重点推广科技项目”,单体造价就要100多万,一旦投入生产,不仅能给创业团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还能有效解决“中国式过马路”的问题。
科技创业回报周期长,创业者也必须承受高强度工作,为什么很多像杨杰一样的江城创业青年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创业者要想长远发展,就得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大学生,我们懂知识、有技术,用智慧创造财富,就是自己的核心价值。”杨杰朴实地笑了笑,给出了回答。
质与量:“资智”结合的成功了,盲目创业的行不通了
“这些成功的创业青年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敢于突破,有能力将‘资本\’与‘智本\’有机结合起来。”团市委一位分管青年创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在去年全市青年创业大赛上,选手们带来的创业项目既涵盖农产品等传统领域的渠道拓展,又涉及IT、网络等新兴领域的研发创新,其中不少参赛项目还申请了个人专利。“和以往相比,现在的不少创业青年主动接受创业教育,对就业创业服务机构及相关政策也较熟悉。”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空有创业意识,没有创业理念的现象在江城越来越少,青年创业日趋高质量、高层次。
近年来,团市委以返乡农民工、农村创业青年为重点,全市各级团组织联合人社、农委等部门,对9382名农村青年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同时,举办芜湖市青年创业大赛,营造支持、鼓励青年创业的良好氛围。“今天,盲目创业已经很难在江城行得通了。”该负责人说,只有坚定创业信念,合理规划创业,充分了解创业政策,才能真正走好创业之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赵云涛今年3月,无为县首家家庭农场在蜀山镇正式挂牌。短短两个月之后,27个家庭农场雨后春笋般在该县各地纷纷涌现,经营范围也从...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