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咸保圩一连三日,降水尺余,沟塘横溢,农田被淹。八社(即8个自然村)百姓,仿先人求雨之法,焚香跪拜,求龙王止雨,果然天霁雨停。为感谢白龙神君,由陶氏牵头,募得银两,于加元村高屋基建金禾龙君神庙一座,塑龙王金身,供奉“九江八河丹阳金禾龙王神君”牌位,受八社香火,祈求风调雨顺,保一方丰年。光绪五年(1879年)神灯传人胡修学用篾扎、纸糊,制作了一条内点蜡烛的龙灯,夜间流光溢彩,轰动了十里八乡。民国元年(1911年)为庆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咸保圩的八社群众在神灯第四代传人胡修梓发起下,联合组建了民间灯会出灯,到好几个圩口玩灯长达半个月,始称“八社神灯”。
八社神灯规模宏大,程序复杂,出灯隆重。每次玩灯人员多达150人以上,最多时达数百人。按“设坛组建、制灯、教灯、出灯、接灯、玩灯、圆灯”七个步骤进行。
组建:每年进入腊月,神灯传人就要开始筹划组建,请社中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牵头筹集资金,遴选落实玩灯人员,明确锣鼓乐队、确定玩灯的起止时间地点。
制灯:八社神灯由能工巧匠用竹片、铁丝扎结,制成龙头形状,外用绸缎或布匹缝制,内装蜡烛(现多用蓄电池灯)。龙身为36板,龙尾也由竹片扎制,全长80余米。
教灯:灯制好后,教灯师傅出示阵法图纸,详细说明,教授玩灯人员反复排练,玩灯人员要根据锣鼓节奏,做到快慢有序,力求一致。
出灯:正式出灯前要“刷报子”(即下帖),通知接灯户做好接灯准备。出灯当日,请出龙头、龙身、龙尾组装连接,盘于场地中间,玩灯人员焚香,依次跪拜、祈祷,以求玩灯平安。
玩灯:一切就绪,坛主宣布“起灯”,龙灯在一对高灯和若干子灯相伴相随下,依次鱼贯而行。舞龙时非常热闹,村里村外,锣鼓喧天,长长的龙灯在壮汉的舞动下,按不同阵法,穿梭如织,或上下起伏,或蜿蜒曲折,若白龙摆尾,或吐珠百丈,或金龙盘柱。龙头高昂,龙身凌空欲飞。
圆灯:玩灯结束前要回坛做最后一次表演。照例众人案前跪拜,将神符烧成灰,送至水塘,谓送龙君归海,结束玩灯。
八社神灯的传承和发展,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选自《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
新闻推荐
2019中国(芜湖)通用航空设计制造发展大会召开 贺懋燮出席并致辞
本报讯(记者张申尚阮新)2019中国(芜湖)通用航空设计制造发展大会4月27日在芜湖县北航会议中心召开,围绕通用航空发展献计献策...
芜湖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