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科学防控不仅要提高身体免疫力,更要增强心理免疫力。日前,记者走访了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治疗中心主任蒋巧。针对不同群体,该如何缓解因疫情产生的各种负性情绪,专家开出以下“心理处方”。
疫情期间容易出现的
心理反应
认知层面:人们会产生对疫情负性的认知,而认知又能决定我们的情绪反应,不合理的认知会引发不良的情绪。
情绪层面:焦虑,害怕自己和身边的人被感染,担心疫情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过度泛化焦虑情绪体验。当内心无力、无助感“足够强”时,就会转化成愤怒或抑郁的情绪。
生理反应:睡眠质量下降,严重的会失眠,食欲下降。
躯体层面:心慌,胸闷,头疼,躯体不适感。
针对不同群体的
“心理处方”
@普通民众
面对疫情危机时,出现心理与情绪的变化是正常的。但是,过度担心则是不必要的,会给身体带来负面影响,要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积极向前看。
1、合理关注疫情,提高判断能力。在做好自我防护的情况下,丰富且规律的生活能让我们的“心理免疫力”增强,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对不断变化且未知的风险。要根据信息发布方的公信力、信息的支持证据和逻辑作出鉴别判断,不信谣、不传谣。情绪会随着信息内容过多而起伏波动,我们可以设定“信息闹钟”,每隔几个小时关注疫情信息,其他时间安排运动、工作、家务或者休闲娱乐等,做些积极、有意义的事情。
2、维护正常交流,彼此表达关心。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密切的家庭联系和社会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和亲友保持畅通联系,了解他们此时正在做些什么,找到互相慰藉的方式,转移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随着防控时间的延长,彼此的支持能够让我们更持久地应对困境。
3、接纳负面情绪,调适心理状态。觉察自己有负面情绪后,要学会接纳它的存在,告诉自己这都是正常的情感反应。在接纳它的同时,寻找情绪背后的负性认知,回忆自己以前在类似情绪时的有效应对方式,并将其付之行动。也可以尝试一些自我放松技能的运用,比如手机软件里有自带的放松训练、呼吸训练、冥想练习等,都可以让我们情绪稳定下来,减少生理反应。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和平和的情绪,也有助于增强自身抵抗力。
@儿童
家长对疫情的态度,就是孩子的榜样。在孩子居家学习生活期间,家长
一定要保持理性与平静,主动关注各种积极信息,及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合理调节,不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1、培养有效的沟通方式。家长多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努力做到少批评、少指责,多共情孩子的负面情绪,鼓励其表达出来,让孩子认识并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躲闪,不避讳,包括疾病、死亡等话题。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讲述生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让孩子明白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坦然接受这种自然规律。
2、加强亲子互动和陪伴。与孩子一起看新闻,了解实时的疫情动态,让孩子掌握正确的科学防疫知识,降低内心的不安全感,也可以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保护自然生态的意识。引导孩子关注那些奋战在一线的抗疫感人事迹,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勇于担当、舍己为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还可以陪伴孩子做些亲子活动,诸如下棋、唱歌、一起做美食等,这样有助于孩子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老年人
与年轻人“躲”进网络世界不同,疫情期间,社交范围受限让老年人更易引起焦虑情绪,对自身疾病的安全产生担忧。很多老年人看似固执,实则脆弱,他们更需要家人和社会的关注。
1、多倾听,关注交流需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老年人渴望被关爱、被倾听、喜欢叙旧、希望得到回应。子女要尽量满足老人的需求,可以和老人约定探望频率或通话视频时间,多沟通联络,帮助老人建立内心稳定的结构。面对行为固执的老人,子女在劝说的过程中语气要诚恳,建议多使用敬语,要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
2、找事做,培养兴趣爱好。老年人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好自身安全,尽量少外出,少去人员密集的地点聚集。在家里因地制宜地做些身体锻炼是最合适的,另外还可以学点新技能,诸如跳舞、画画、写书法等,这些事可以提升老年人的专注力,让老年人体验到自己对于生活的掌控感,重新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
3、规律生活,过滤负面信息。规律、掌控感是应对焦虑恐慌的良药。疫情期间,老年人仍需保持以往的作息规律,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休息。老年人对疫情的关注要适度,应关注权威媒体和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避免“负面信息过载”。理性遵守各项防控措施的要求,不信谣、不传谣。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疫情期间无论是居家还是在养老机构都要遵医嘱、规律服药,勤量血压体温,注意保暖,若病情有变化要及时就医。此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记者 陆婷婷
新闻推荐
为更好地满足群众驾驶房车出游的需求,促进房车旅游新业态发展,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新增轻型牵引挂车(C6...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