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这样一句话:“只有当建筑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时,人们才能开始庆祝。”人赋予了建筑以生命,人的故事也赋予了老建筑以历史。
三人中,64岁的张玉明最年轻,也是其中最迟住进老房子的人。1979年,他才搬进来。采访时,他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居住在这里的小插曲。有天晚上,张玉明下班回来,看见两个人打着手电筒站在院子灶台边,他内心一阵慌乱,随手拿起一个扳手,心想万一对方是小偷的话,可以用来自卫和反击。对方自报家门,他才知道,原来那两人是附近派出所夜巡的民警。至今回想起来这段趣事,张玉明都会心一笑。
如今,“清末官府”的两座建筑一座被用作“占川书局”,另一座还在修缮改造待用中。张玉明曾经居住的房子,就是后者。采访中,他踏进房内,向记者描述着屋内的陈设,哪里堆放杂物、哪里是孩子的卧室、哪里又放着床和梳妆台……明明是空荡荡的一间房,却在他的讲述里,被记忆堆叠得满满当当。时光荏苒,尽管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张玉明还是在房子里找到了他居住过的痕迹。嵌在墙里的一根立柱,还残留着他曾经粉刷过的薄荷色。1985年,张玉明在这间房子里结婚,1988年,为了让房子好看清爽些,他找来些石灰水和涂料,将房子的半截内墙粉刷了一下,看着墙面露出来的木头柱子,他索性站上梯子将其一道粉刷了。
找到生活痕迹的人,还有杨道树。他站在券廊外,指着广场上一棵法国梧桐告诉记者,那是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亲手种下的法国梧桐。当时,厕所和洗漱台子都在院子里,杨道树看着大家站在大太阳下洗漱淘米,就弄来一棵树苗种在院子里,好让大家有个遮阳落脚的地方。后来,虽然树被移栽过一次,但也幸存了下来。今天,站在“占川书局”的门外,这棵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已经与老建筑相映成趣,融合成了一树一楼的别样景致。
从三人的记忆里抽离,再观古建筑,有意思的是:如今的“占川书局”秉承着“阅读改善灵魂”,书局以燕子的形状作为占川的标识基础,寓意一种回归,意在表达“无论去到多远的别处,最后总会飞回家园。”
如果建筑可阅读,你读到的又是什么?和“占川书局”标识寓意异曲同工的是,我们似乎也在其中找到了同样的深意,这两座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雨沉浮的老房子,不仅见证了芜湖一个世纪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30多户寻常百姓家的平凡生活、烟火岁月。无论去到多远的别处,人的心灵和记忆总会穿透时光,飞回曾经居住过的家园看看。
记者 李婷维
11月25日下午,因为一座建筑,范爱娟、杨道树和张玉明又重新聚到了一起。诚如多年前同住一个大院一样,三人又在一起拉起了家常,和以往不同的是,大家聊的不是现在与将来,而是过去。
三人相聚在芜湖古城的“占川书局”。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书局外硕大的法国梧桐径直洒下来,留下斑驳的光影。但在三人心里,这是一场与光阴的邂逅。
这座曾经的“清末官府”,是范爱娟、杨道树和张玉明居住了几十年的家。“房屋里有我们家的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作家张爱玲在《私语》里这样说起自家的老房子,倒也说出了不少居住者的心声。范爱娟、杨道树和张玉明大抵也是如此,在踏上书局的木质阶梯时,在用手摩挲灰墙青砖时,在踩在原来“家”的地面时……零散的记忆碎片便接踵而来,并逐渐拼凑出几十年间的生活片段。
人的温度让建筑充满温情
据范爱娟和杨道树回忆,上个世纪5、60年代,这里曾经是芜湖第二塑料厂的职工宿舍,也是在那个时候,他们作为厂里的职工子女,跟随父母一道搬进了这两座中西合璧的老建筑。就此,人与建筑的缘分结下。
“你看,楼梯拐过来,这里就是我家,这旁边有个水池。”在“占川书局”二楼朝北的券廊上,70岁的杨道树双手比划着,回忆着自己居住时的楼道布局。随后,他径直走向券廊一侧的木门外,用手轻叩了两下:“这就是我家的门,里面就是我的卧室。”跟随他跨进厢房,杨道树站着说,这间长长的厢房曾经住过三户人家,他家就在厢房的最北边。他指着左手边的窗户说,这里曾是他和家人用来晾晒衣物的地方,但也因此,房间一到傍晚就西晒。
杨道树在三人里,搬进来的时间最早,据他回忆大约在1957年左右。其后的数十年间,他便一直居住在这座老房子里,最多时,一家六口人都住在这里。此外,不管是少时的求学读书还是成年后的结婚生子,他人生的诸多重要节点也都在老房子里完成。居住在这里的时候,杨道树经常会去附近的弋江桥菜市场转悠,那里人多热闹、菜也新鲜。“而且我是这个院子里最后一个搬走的,2013年我才搬走。”杨道树说,即便是后来古城改造,他也先后五六次重返故地,就为了多看一眼自己居住过的老房子。
范爱娟今年72岁,如今已经在家含饴弄孙,但她和杨道树一样,年少乃至新婚,都是在老房子里度过的。上个世纪60年代,十几岁的范爱娟跟随家人搬进来,后结识了父亲的同事,与对方成婚生子,又继续居住在这里。“我们那时候结婚很简单,买个橱买张床,就在一起过日子了。”范爱娟回想起过去十分感慨,虽然已经搬离了老房子,但在与杨道树、张玉明的交谈中,院子里曾经住了哪些邻居、住在哪里,她依然记得十分清楚。她回忆称,当时两座老建筑外围了个院子,前后共住过30多户人家。邻里之间关系和睦且彼此十分了解,“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在这里被诠释得淋漓尽致。不仅经常串门、走动频繁,且私交甚笃,谁家炉子上烧着饭忘记关火,邻居帮个忙是顺手的事,范爱娟笑言,自己有时候烧着鱼,家里没盐了,转身就到邻居家要点盐。
“那时候,人情味很重。”听着范爱娟的讲述,杨道树插话说道。三人讲到了一件往事:有段时间,他们经常凑在阁楼上打麻将,有次一位打麻将的邻居突发高血压,众人急忙将其抬上床喊来救护车,一起送往医院……
就是在这些七零八落的回忆里,老时光被镀上了温情的边,老建筑也被赋予了炙热的温度与厚重的情感。
人的故事赋予建筑历史
印度著名的建筑家多西说
新闻推荐
芜湖市第十四届运动会闭幕式昨举行 20个代表团近万名运动员参赛
11月25日下午4点,芜湖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暨第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第二届残特奥运动会顺利完成各项赛事,在会歌《大路通天向...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