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高中毕业后的胡显荣,被分配到芜湖卷烟厂二车间(卷烟车间)工作。当时,他手中操作的卷烟设备,是生产速度仅有1000支/分钟的“新中国”卷烟机。如今,速度达到10000支/分钟以上的高速设备,正在车间里飞转。
从青春年少到年近古稀,在胡显荣的记忆和生活里,满载着他和芜湖卷烟厂一起经历、一起成长的点点滴滴。胡显荣介绍,四十多年前的芜湖卷烟厂主要设有制丝车间、卷烟车间、包装车间和维修车间,单位工作环境差,设备也跟不上,很多工序都要靠双手完成。作为一名操作工,胡显荣对“新中国”卷烟机再熟悉不过,“机子速度慢,每分钟只能出900支左右,而且灰尘大,噪音也大。”
操作这种设备,胡显荣最大的感受就是离不开“手”。不像现在有各种先进仪器的加持,那时的卷烟工人靠的就是手和眼,还有一份悟性。操作过程中,时不时地用手感触烟支圆周、软硬的变化,随时调整烟支的松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才能做出一支合格的卷烟。“没有捷径可走,就是认真操作,勤查勤看,不断地总结经验。”胡显荣说。
当时生产的卷烟还是无滤嘴烟支,整支都用白色的卷烟纸包裹,外层也是简易的软壳包装。胡显荣说,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直到后来第一代滤嘴成型机投入使用,卷烟才接上了一截滤嘴。胡老记得,第一代滤嘴成型机的工艺水平还很有限,后来随着设备的不断改进,香烟的质量也得到显著提高。
由于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那时工人劳动强度很大,条件非常艰苦。胡老说,令他印象很深的是,当时生产烟丝的一车间没有吸尘设备,完全是天然环境,工人们工作一天下来,身上全是烟灰,外面的人闻着味道就知道是烟厂的职工。夏天车间内温度高达40℃,工人们挥汗如雨地工作,豆大的汗珠滴落在香烟上,弄湿了香烟,为此工厂专门从外面买来大量冰块,装在大铁桶里用于降温,确保正常生产。由于生产任务重,人手又非常紧缺,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厂里组织年轻人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有时连续工作几天几夜不休息。“我记得那时超负荷工作,香烟在手上捧着捧着就睡着了,有时困得不行就在卷烟机旁眯一会儿,醒来又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去。”如今卷烟厂在大家眼中是就业的“香饽饽”,那时工作太辛苦,很多人因吃不了这份苦而离开了卷烟厂。
然而,就是在这么艰苦的岗位上,胡显荣坚守了近十年,并且在平凡的岗位上,将一项简单枯燥的工作做到极致,成为名副其实的卷烟“状元”。1983年,胡显荣参加了全国卷烟工业操作技术表演赛。在安徽赛区的赛场上,胡显荣沉着老练,以钢印位置一口报准、 20支香烟一手抓准的娴熟技能获得这个项目的满分。 在卷烟赛中,30分钟共开卷烟17卡,超产5卡,卷烟质量全部合格,以优异成绩获得安徽省第一名,被授予“全国卷烟工业操作技术能手”称号。“这个选手基本功过硬。”不少裁判员都这样评价他。为了练习抓烟一手准,他一门心思用上了所有的工余时间,日积月累潜心磨练出一手好技术。
1984年后,胡显荣因工作需要走上了管理岗位。因为一直以来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1986年胡显荣光荣入党,从带班长、车间副主任到生产制造部管理岗位,直到2004年退休。20岁参加工作,胡显荣把最宝贵、激情的青春年华留在了这里,同时他也亲眼见证了芜湖卷烟厂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卷烟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卷烟厂不仅有先进的卷烟制造设备,工作环境也今非昔比,企业由一个机械化程度低、工作环境差的工厂,逐渐成为具有先进自动化水平的国有企业。
岁月流转情依然。“回顾老一辈烟草人的奋斗史,方知今天这份成果的来之不易,年轻人身处这个时代是幸运的。”面对新一辈烟草人,胡显荣衷心地希望他们能传承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精神,爱厂如家,用实干为企业的未来续写新的篇章。
记者 康丽 通讯员 魏天宇/文 梅韬/摄
新闻推荐
近日,芜湖传媒中心团委与中国移动安徽公司芜湖分公司团委联合开展了“团建和创”足球友谊赛活动。活动旨在增进两个单位青...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