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做活的佘明凤
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很多风景在变但也有一些风景一直未变。
中山路步行街边、中和路上,有几位专为别人做衣物织补的妇女,印象中这些年她们一直在那里,风雨无阻,77岁的佘明凤是她们当中年纪最长的一位。
从凤姐到凤姨再到凤奶奶,随着别人口中称谓的变化,佘明凤守着自己的织补小摊一晃就是50年,而她的微信名,依然是那个岁月长河里的“凤姐”。上世纪70年代初,30岁还不到的佘明凤来到老中山路上摆摊织补。“家里两个孩子,不能靠丈夫一个人养家,在家里把孩子带大一点后,我就想着出来找点营生贴补家用。那个时候还没有步行街,中山路、新芜路周边最标志性的建筑就是百货大楼、百货公司、同庆楼、鸠江饭店、工人食堂、马义兴……我最早就在原来的老中山路上摆织补摊,一开始是跟一个大姐后面学,然后自己慢慢就上手了,后来那个大姐回了外地,我成了这一块做织补里面年纪最大的一个。中山路步行街建好以后,政府部门也没有看我们是流动摊点就赶我们走,照顾我们把我们仍然安排在原来的老地方附近,作为便民服务点。”佘明凤告诉记者:“上世纪70、80年代,我们最早带人家补的是尼龙袜子,然后慢慢开始补服装,的确良、进口布、毛呢、毛料等,到现在的羊毛衫、羊绒衫、线衫、西服、运动鞋……价格嘛,也随着生活和物价水平的提高,从最初的几毛钱到现在的几十块钱。”
采访中,一位男士急匆匆带着一条破了一个洞的裤子让佘明凤修补,一看能补,佘明凤果断接下了活,拿起针线15分钟不到便将洞修补好了。这条主人透露价值不菲的裤子经佘明凤的巧手修补,完全看不出来曾经有过一个破洞,男士非常满意地付了40元离开了。15分钟不到便挣到40块钱,看来,这个织补手艺真的很值钱啊!而对这一行,佘明凤有自己的看法,“外人看我们补着简单,实际上也算是我们的绝活,交到一般人手里就是补不好,你别看就是一个小洞,可它往往就毁了一整件衣服穿不了,我们把它补好,它就和新的一样又能穿了,这就是我们这门手艺的价值。话说回来,这手艺也不是一天两天练就的,也是日积月累自己边干边琢磨出来的。别人一件衣服拿到我们面前,什么面料的,怎么坏的,大概什么价位的,哪个年代买的,我们一看心里就有数了,这叫基本功,没有这个功夫端不了这个饭碗。”佘明凤的身旁,有几个磨得很旧的上了年头的工具袋,别看旧却像是百宝箱,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佘明凤就能摸出一样对应的工具,用自己的好手艺把客人的衣物织补好。
有人说做织补挣钱快、挣钱多,佘明凤说那是只看到表面现象。“有活干的时候当然能挣钱,但是一天也等不了几个活,有时候大半天都没有生意。我们现在一共8个人,分成2组,一边4个,在中和路和中山路步行街上两个不同的位置,两组隔天更换位置。一个班组四个人在一起不争不抢互相照应,你今天已经接到活了,那下一单客人的生意就让给另一个人做,大家保持收入相对平均。除了下特别大的雨、落特别大的雪,实在出不了摊,其他日子我们天天都在,我们尽量要让客人哪天来都能找到我们。冬天冷,夏天热,风吹日晒,这些年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生意还是春秋天好一些,旺季最好的时候一般我们每个人每天能有80—100元的收入。这几年,生意没有以前好做,一是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人们衣服穿破了也许就扔了不一定想修补了;二来现在电商发达,衣服便宜得很,更新换代大家不心疼,根本不用来修补。”
采访时,一位女士来取补好的羊绒衫,一上来就跟佘明凤说“谢谢”,原来是这位女士的女儿拿来修补的羊绒衫忘记取,放在佘明凤这里快2年了。“你今天来一说我就想起来了,我一直帮你好好保存着呢!”佘明凤说,别看就是个织补小摊,但是她们每个“女红”都把信誉放在第一位,“人家相信你,把那么贵的衣服放在你这里,我们要尽心尽力,要对得起别人的信赖”。
这是50年来,佘明凤在心里对客人们的一份承诺,就像这几十年她们一群人寒来暑往一直在那里,也是对这个日新月异的城市一份坚守的承诺。“只要我还能干得动,我就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佘明凤说。
记者 胡芳 文 许诚 摄
新闻推荐
也许,对绝大多数芜湖人来说,这座老芜湖海关大楼只是一处风景、一段历史。但对于曾经居住、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就又是另外...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