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等河鲜上市
春季天然是个“美食节”。3月的春雨一下,蛰伏泥塘的螺蛳爬了出来,慵懒的河蚌也悄悄挪上岸,一群群的河虾和昂刺鱼在水里穿梭。
随着气温逐渐转暖,这些时令水产成了农贸市场的“红人”,懂吃的芜湖人几番采买切配,便可让餐桌“鲜”上一整个春天。不过,这些美味多数性寒,虽然“鲜掉眉毛”也不可贪食,烹饪前更需牢记煮熟煮透。
红白河蚌配肉炖汤
每年的3月中下旬,都是河鲜们“排队”上市的时候。3月15日上午,记者走访江城市场发现,鲜嫩肥美的河蚌热卖正酣。在芜湖方言中,河蚌又称为水菜,搭配咸肉、笋菇等炖汤是一道传统美味。
市中心的皖江农贸市场,8点半左右正是最热闹的时候。记者一路走过去,看到不少水产摊位前都围着购买的客人。记者看到,一位女摊主身着长罩衣,脚边的蚌壳堆到小腿高,大壳翻开近脸盆大小,小壳也有巴掌大。她面前摆一只木盆,里面垫块砖头。女摊主熟练地拿起河蚌撑在砖头上,用小刀很快撬开,取出里面一长串的蚌肉,青白色肥厚有光泽。这还不算完,她麻利地剔除脏器,用刀把将肉质敲软,再装袋递给顾客,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又接着忙下一桩生意。
“带壳子的2块5一斤,纯蚌肉5块一斤。这个能卖到清明节,现在是最好吃的时候。”这位摊主告诉记者,河蚌都是从附近乡村的水塘捕捞的,有红、白两种,区别主要在壳的色泽不同,“就买白的吧,烧出来的汤清一些,我现在一天几百斤好卖”。记者选购了几只,3斤出头的河蚌能拣出1斤的肉。这位摊主还说,挑选河蚌要选蚌壳盖紧,闻起来没有腥臭味的。而且并不是个头越大越好,中等大小的河蚌更为鲜嫩,不会过于肥腻。
市场还有一种更“小巧”的贝类肉,称为“剪刀肉”,可炒可烧,售价12元至16元每斤不等,也有不少拥趸。
五香螺蛳边嘬边嚼
在皖江农贸市场,记者还看到了烹制好的五香螺蛳,盛在塑料小碗里,浓油赤酱,汤汁浓厚,一些市民一碗在手,边走边吃。确实,这段时间,韭菜炒螺蛳、五香螺蛳都是爆款。虽然螺蛳一年四季都有,但以3月下旬到4月清明之时的最为肥美,有嚼劲又没产籽,吃起来方便。
在二街农贸市场,记者看到水产区不少摊位都有螺蛳供应,颜色青黄,放在显眼的位置。一位摊主坐在小板凳上,捞起一把,一边麻利地剪尾,一边招呼顾客,一旁小篮子中挑好的螺蛳肉也卖出不少。记者了解到,没剪过的螺蛳4元、5元一斤,挑好的螺蛳肉15元至17元一斤。“看你需要了,没剪过的能养几天,剪过的省事。”这位摊主表示,螺蛳的旺季在后面,买回家吃前要多泡一阵子,再往水里倒些白酒或麻油,这样它吐泥会吐得更干净。
胃寒慎食 加工干净
不过,河鲜虽鲜,却不可多食。芜湖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专家表示,螺蛳、河蚌等食物多性寒,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急、慢性肠炎患者,妇女经期,还有产妇以及胃寒的人最好不要吃。”另外此时气温不定,如果患了风寒感冒,也不要食用。
在做法上,用油爆炒、生烤、冷加工等容易存在不洁环节,导致感染性腹泻。所以,食用前一定要煮熟煮透,建议最少煮20分钟。尤其是螺蛳,需水养至少24小时,使其体内蓄积的污染物排尽。另外,吃螺蛳不能连头带尾整个来,尾部是腹腔,主要是脏器,且重金属含量高于头部,不宜食用。记者 程茜 文 许诚 摄
新闻推荐
□记者徐建昌“党和政府对我们老年人非常关心照顾,我对现在生活很满足。”面对现在幸福的生活以及社区的关爱,金湾社区居民...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