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叫嚷着年味淡却,一边又事无巨细地打点好过年的吃食,在吃这方面,芜湖人从不肯怠慢。
藏在老街巷里的那些炒货店,迎来了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时候。炒货师傅从早到晚,守着炉子,闻气味、把时间,制造着那一份独特的年味。
“还是你们小时候吃的味道”
芜湖人嗅到年味,大约是从炒货摊上出现糖食开始的。芜湖人口中的糖食,是用麦芽糖或山芋糖,加之芝麻、花生、炒米等混合而成的一味点心,这是很多人儿时的回忆。在东郊路,就有一家擅做芜湖传统糕点的老铺子,临近年关,店里炒米糖的师傅忙得热火朝天。
大铁锅里熬煮着香浓的麦芽糖汁,待糖汁沸腾,倒入酥脆花生米和金黄的炒米,50多岁的佘师傅麻利地挥着大铲子将它们搅拌匀。佘师傅十几岁就开始学徒,在东郊路开店20多年,做糖食的手艺炉火纯青。他说,看似简单的炒米糖,其实很多讲究,其中熬“糖稀”就是一门看家本领,不能熬过头也不能欠火候,这可是经年累月练出来的功夫。炒米花生混入糖稀后,也就三两下功夫,一大团粘粘的混合物被捞出锅,佘师傅趁热将其摊在案板上,然后用一个四方的木头框子框住,将炒米糖铺平,接着用木制的圆形滚筒,来回用力地按压,直至平整结实。这时温度冷却下来,炒米糖变得硬邦邦的,佘师傅一鼓作气将其切成小块,那卡嚓卡嚓的清脆声响,听得人格外动心。
糖稀里和入花生是花生糖,和入芝麻是芝麻糖,和入炒米就是炒米糖。当然,也可以“混搭”着来。即便是炒米,佘师傅也罗列了好些,小米、糯米、香米,还有花生酥、芝麻酥、生姜糖……佘师傅说,夏天天热,人们不爱吃干的,糖食这些干货都是天冷的时候才做,过年时没有糖食就少了年味,很多人家中都会备上一些,因此一到年边他就忙得直打转。
冬季炒米糖是主打,配角还有甜滋滋的红薯片,荞麦做的苦荞片,都很有季节特色。对很多炒货店而言,冬季是旺季,因此一整年的营生都落在了这两三个月,但佘师傅为了让淡季不淡,他顺应着时令做各种不同的芜湖传统零食。自己炒绿豆、磨麻油、做绿豆糕;用糯米、豆沙蒸千层糕;一粒粒软糯粘牙的桔红糕;还有鸡蛋馓子、中秋月饼等等。
“我们家就是做传统味道,这么多年配方和做法都没改过,还是你们小时候吃的那种味道。”外界步履匆匆、变化万千,佘师傅却低头不闻窗外事,一心坚守着自己的老店,坚持做“土味”零食。
“炒货店就要有炒货店的样子”
晴好的冬日,走进汤家北巷,能看到路旁盛满瓜子花生的一只只竹匾,在露天里晒着太阳。顺着竹匾寻去,一家有着二三十年历史的炒货店映入眼帘。这家店面虽不起眼,但生意挺不错,来选购炒货的顾客络绎不绝。店主杨有波今年47岁,年少时跟随父辈学手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炒货生意,先在二街,后到汤家北巷,在这条老巷里一扎根就是二十多年。门头的招牌上,店名“杨福兴”是他爷爷的名字,从祖辈最红火时开了几家店,到如今自己偏安一隅,杨师傅打趣自己把店“越做越小”了。
传统炒货生意在这个年头并不好做。杨师傅坦言,在以往物质匮乏的年代,炒货是美味无比的零嘴,街头随处可见热闹的炒货店。然而现在零食花样多、更新快,再加上网购的冲击,已经鲜有年轻人光顾炒货店了,平日来这儿的也大都是些老顾客。其次,炒货是应季的吃食,到了冬日年边才迎来一年的旺季,其它季节炒货人都得耐得住寂寞。“为了多挣钱,有的炒货老板转行去卖烟酒,做别的生意,我什么也不会,只会干这个。”杨师傅笑着说。
因为“什么也不会”,杨师傅就这样心无旁骛地做着炒货,原原本本保留着传统的手艺,芝麻糖、花生糖、炒米糖等糖食的制作还秉承着手工古法。店里一台炒炉轰隆隆地翻滚着,炉子里的炭火烧得正旺,在现在用电用气的年代,杨师傅还是对炭烤情有独钟,葵瓜子、花生、瓜蒌子、南瓜子……在炭火的烘烤中飘出阵阵热乎劲儿和焦香气。什么火候、炒的时间,对杨师傅来讲已经驾轻就熟。在口味上,他追求炒货自然的焦香和粗盐的咸香,从不跟风那些花里胡哨的口味。
炒货店是小本营生,在狭小局促的空间里,每一寸都似宝藏般地利用起来。杨师傅的店里,各路炒货,挨挨挤挤,层层叠叠,玻璃柜里、货架上被塞得满满当当。山核桃、红薯片、开心果、杏仁、松子等等一应俱全,还有一些副食产品搭着卖。
“炒货店就要有炒货店的样子。”杨师傅不喜欢炒货店里卖水果等毫不沾边的东西,虽然那样能多挣钱,但他觉得会把炒货店搞得不伦不类,失去了老字号炒货店应有的味道。寂静小巷里,邻里熟络、主客相亲,炒货店飘散出生活的烟火气,也藏着一个城市的年味。
记者 康丽 文 梅韬 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闻推荐
庚子年冬月十五,周二,上午6点。清晨,城市已经醒来,天空却仍不愿睁眼。黑漆漆的一切仿佛预示着什么。7点半。小雨淅淅沥沥,北风...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