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那年,张硕还是一名刚刚踏入高校的大一学生,他看着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被前辈们的事迹所感动,坚定了自己学医的决心;17年后,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芜湖市一院呼吸内科医生的他,放下了春节和家人团聚的时光,逆行出征武汉64天,勇敢地站在了武汉抗“疫”一线,成为群众生命的“守护者”,是安徽省出征最早、返回最晚、任务最重的医疗队伍成员。
第一时间请缨驰援武汉
他是省医疗队里支援武汉时间最长的人
大学毕业后,张硕成为一名医生,成为了自己梦想的生命守护者,穿上了那件白色“铠甲”,治病救人。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欢乐祥和的氛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张硕逆行出征武汉,在大“疫”前用责任和担当书写大义,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呼吸科医生,到前线战‘疫’是我的义务和责任。从电视和网络得知武汉疫情严重,我就非常希望能去武汉和他们并肩抗‘疫’。在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挺身而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张硕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变化,并在第一时间提交了驰援一线的请战书。
1月27日大年初三,张硕接到选派自己支援湖北的指示,要求在2小时内完成所有行李的准备,“虽然我之前就做好了随时支援武汉的准备,但没有想到真的到出发时这么突然。”张硕说,时间仓促,想不了太多,也不存在征求家人的意见,只是简单地通知了家里一声。“家人都知道我干的就是这份工作,不会去阻止,但心里还是挺担心的。”张硕说。
接到电话后,张硕和队员们在4个小时内就在合肥集结完毕,连夜奔赴武汉。抵达武汉后,等待他们的是艰辛的救治工作。这是张硕第一次来到武汉,空荡荡的大街,少了城市以往的喧嚣,霓虹灯显得格外刺眼。
面对疫情,队员们相互鼓励,克服重重困难,以便尽早入驻医院,减轻当地医护人员的压力。经过整训后,张硕被分配到武汉市太康医院。张硕很快就和医疗队队友们全副武装地进行门诊、确诊、疑似住院患者的救治……
虽然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但是张硕第一次走进隔离病房,压力扑面而来,这里大多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看着一个个躺在床上的患者,张硕明显感觉到了此次支援的重担和使命。第一天,他就接受了高强度的挑战——采集病史、检测评估、初步处理、开医嘱……回到清洁区,他还得继续完成班内新收治病人的病例文书的记录与医嘱处理工作,并做好交班记录工作。待他回到住处,洗漱完毕,已是凌晨两点。
战斗在抗“疫”最前线
每天和病毒正面交锋
连夜到达武汉后,张硕一直战“疫”在一线,先后接管了多家医院,从太康医院到东西湖医院呼吸9病区,再到感染科,最后又去了武汉肺科医院,张硕和医疗队在武汉整整战斗了64天,是安徽省首批出征最早、历时最长、任务最重的医疗队伍。
尽管对战“疫”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张硕还是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疫情考验。为了避免增加污染几率,面对防护物资紧缺的状况,整个工作期间,医护人员都尽量避免喝水、吃饭、上厕所。长时间穿着严实的防护服,导致呼吸困难,防护服里的工作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护目镜和面罩上雾气蒙蒙,严密的防护装备给治疗操作带来不便,为了万无一失,必须仔细再仔细,精准再精准……
这些病人病情较重,时常需要吸痰,还有不少危重病例需呼吸机支持治疗,也少不了穿刺深静脉,这所有的操作都有被病毒感染的风险。“在隔离病房工作时必须在N95口罩外面再佩戴外科口罩,而外科口罩外面下半部分又被防护服衣领的扣带扣实,呼吸很费劲,但还是得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快速准确的诊疗判断。”
3月底,武汉气温开始升高,在病房穿防护服,经常10分钟不到就开始湿透了。一天,隔离病区里住进了一名30岁的男性危重患者,还有结核性胸膜炎病情。患者胸腔积液,需要做胸腔穿刺置管引流的手术。这个手术本身不难,难的是需要戴几层手套和护目镜,给穿刺带来一定的难度。患者情况比较危急,张硕没有犹豫,立即为患者进行手术。后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张硕松了一口气,好不容易脱下全身防护服,已是浑身湿透……张硕和队友们对该名患者给予了积极的治疗,两周后,患者治愈出院。出院时,患者深深地向他们鞠了一躬。
一丝不苟地查房、反复参加病例讨论、精心制定治疗方案……高强度高压力高负荷下,张硕武汉之行充满疲惫和紧张,但看到患者的情况一天天好转,他认为再苦再累都值。在武汉战“疫”的64天里,张硕看到患者在生死线上的挣扎,也看到越来越多病重者一步步重拾信心,康复出院。
彰显芜湖担当
每一次抢救都是“生死时刻”
在医院里,张硕对每一位患者的情况都熟记于心,随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治疗方案调整。为了掌握他们的病情变化,拿出最好的治疗方案,张硕多次前往隔离病房。
“很多患者,一家几口人都生病,而且在不同医院,互相不知道病情。在这种极度孤独、恐慌中,病人会焦虑、畏惧。所以,医护人员平时的疏导就很重要,有时我们带些水果、营养品给病人,病人也会非常高兴。” 张硕说,每天查房,他都会俯下身跟患者们交流,尽管隔着一道厚厚的防护服,但大家依旧能感受到这名安徽医生的爱与暖。
看着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患者们也很配合,查房时,他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谢谢”。张硕说,简简单单两个字道谢,给了他和医疗队同事们莫大的鼓励和安慰。
有一名30多岁的女患者住院后非常焦虑、烦躁,觉得自己没有治愈的希望。每次化验结果出来后,她都会一遍又一遍问医生有没有问题。张硕每次用对讲机和视频等手段,把检查单念给她听,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和她解释,缓解她的紧张情绪,消除她的恐惧感。在张硕和医疗队的精心治理下,该患者病情有了很大的好转,在第四次核酸检测时终于转为阴性。出院时,她一个劲儿地对张硕说:“谢谢,感谢你们安徽医疗队!”
救治期间,有一位50多岁的重危患者,该患者曾从高处跌落导致腰椎骨折,长期在家卧床,雪上加霜的是,如今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而且其家人也都被隔离。“医生,不要救我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患者言语中对生活充满了绝望。张硕和医疗组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而且通过专家会诊,他们发现患者腰椎骨折通过重新动手术可以恢复。经过精心治疗,患者病情好转起来,也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患者痊愈出院后,张硕又为他联系了骨科医生,等病情稳定后,就可以到骨科进行手术。
张硕和队友们千里驰援,超负荷的工作,大大缓解了医院的压力,救治了更多人的生命,带去了更大的希望。由于贡献突出,张硕相继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新时代“最美逆行者”称号;民革芜湖市委员会授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民革安徽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荣誉,是再次出发的动力。
从武汉回来后,张硕加入到市一院感染科,继续发扬援湖北精神,守护医者初心,践行医者使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张硕和感染科的同事们没有丝毫懈怠,他们坚守“疫”线不松懈。同时,他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意义,“我从不后悔选择当医生,经历过抗疫后,更坚定了治病救人的决心和从医的初心。”
记者 奚璟/文许诚/摄
新闻推荐
漫画来自网络本报讯气温骤降,给供水设施带来严峻考验。芜湖华衍水务坚持早准备、早行动,提前做好、做实冬季供水防冻各项准...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