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您要100斤是吗,我下午送过去。”“你好,刚刚又出锅了10屉,您可以现在就来。”这些天,三山街道长坝村村民汪学才的两部手机电话一个接一个,微信留言也极多,几乎都是找他预订团子的。
年关将至,很多市民已开始准备年货,软糯可口的团子备受芜湖人的喜爱,无论是下在汤里,还是放在稀饭里,味道都好极了。汪学才做团子已经22年,在周围远近闻名,很多在外地务工的家乡人,都“大手笔”预订家乡的味道,通过邮寄的方式送到全国各地。25日下午,记者来到长坝村一探团子制作过程。刚进门,一股扑鼻的清香袭来,空气中混合着糯米味。七八位妇女正在手工搓捏,每捏好一个摆放在面前的正方形抽屉内,摆满共64个,抽屉底部垫着一层类似粽叶的宽大叶片。“这个叶子很香,跟着一起蒸气味就进去了,味道很好。”她们中的一位说,她家每年买好多,能吃几个月。
这些成形的团子是如何而来的?室内几个正方形的木质沉淀池和大水缸吸引了记者的关注。“这些池子里都是打好的米浆,地下铺着一层纱布,米浆打好要等待沥水,通常要10个小时才能沥干。”汪学才介绍说。其间,要多次对米浆进行抄翻,便于水更快渗漏。米浆沥干水后,再弄出来装入大水缸中,然后一盆盆端到桌上搓成团。
团子摆满抽屉后,就会被放入热气腾腾的蒸锅上,上面覆盖着纱布,还用两块砖头压着。这是典型的大锅灶,底下有三口灶洞在烧,火光熊熊,一位老师傅专门负责添加木炭,给足了火,上面的蒸笼就蒸得透。门口有两个妇女正在清洗蓼叶,剪去根摆齐整,每弄好一堆,就有人拿进去煮。“一般这个叶片要煮50分钟,香味完全飘出来,垫在团子下面,蒸出来口感更好。”正在往抽屉内摆放蓼叶的师傅说。不多时,有蒸熟的团子出炉了,掀开纱布,打开盖子,热气蒸腾,浓浓的熟透的糯米香飘满整个房间,那是幸福的时刻。师傅将抽屉一摞一摞搬下来,整个脸都湮没在热雾当中,接着另一位师傅将出锅的抽屉搬到另一间房的竹床上晒着,旁边放着电风扇对着吹。
“我家的团子为什么爱吃的人多,我家原材料都是非常好的,用的是优质米,没有任何杂米碎米,你看那一袋袋糯米330元一百斤。还有那个蓼叶,十几元一斤,但有它垫着就是香。团子没有任何添加,原材料好最重要。”忙碌的汪学才说。刚骑三轮车送货回来,他的脸被冻得很红,还有很多干裂。他说自己1998年就制作团子了,那时销量不大,因为很多人家自己也会做,只要有大锅灶其实并不难,可随着人们生活好转,住进高楼大厦,没有条件再做了,自家的生意才越来越好。“我每天凌晨2点钟起床,把沥干水的米浆装进大缸里,4点钟做工的人就来了,现在一天能卖500屉,按个数有3万多个,我主要负责送货。”汪学才说。干这行非常辛苦,今年11月30日开张以来,自己几乎没有足够觉睡,多年的生计丢了又太可惜,好在一年就做2个多月,气温高了就不能做了。“这段时间,我两部手机每天电话都被打爆了,都是来预订的,附近村子、市区的都有。还有很多人在外地打工,想吃又买不到好吃的团子,就托家里人买了邮寄过去。”虽然累,但汪学才干得也起劲。
汪学才说,团子买回家,阴干后可以放入水缸里,用水养着,吃五六个月都可以,如果没有水缸,就放在冰箱冷冻层。关键是必须要阴干透了,才能放入水里养着或放冰箱内。采访时,就有不少村民过来买新蒸好的团子。“味道好,我们年年都买,热乎的最好吃。回家炒着吃、下汤吃、煮稀饭都行。”一位村民说。记者 李贾
新闻推荐
我在赭山脚下居住了半个世纪之久,对赭山上的一草一木不是一般的熟悉。从翠明园处登山大约一百多米的左边山坡处有很多高大...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