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最后的模样(2008年摄)
青弋江是芜湖的母亲河,千百年来执着地从皖南山区奔腾而来,一路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千回百转,直扑万里长江。正是青弋江与长江的热烈拥抱,才滋润出秀美的芜湖。
青弋江边的南街,承载着芜湖人心中永远也抹不去的一缕乡愁。南街是一条非常古老的街道,早在芜湖开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康熙十二年(1673年)《芜湖县志》上已有记载,至今至少也有三百多年了。清末民初,南街上的大小米行已发展到百余家,这其中既有广州帮、潮州帮、宁波帮、烟台帮等外地米行,也有许多本地米行,据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记载:“今江口一带为米商堆栈及机器砻坊,自南关至浮桥头皆米行,谓之南市。”南街与芜湖米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米市,就不可能有南街的辉煌。
儿时家住南街,从小喝着青弋江水长大。整日与青弋江相伴,看惯了江上的风光。印象深的是靠南街头的河埠下,漂浮着几块偌大的用毛竹和木板绑扎的“大跳板”。其实,大跳板就是固定的竹筏。每天从早到晚上面蹲满了人,杵衣声、谈笑声伴着青弋江水缓缓流淌,给人一种温馨的安逸景象。
南街紧靠青弋江,“下河”是南街人每天必做的事。淘米洗菜,洗衣浆裳,一天数趟,都要与青弋江水照面。那时“河南”还未通上自来水,连吃水用水也要“下河”去挑。南街窄窄的青石板路面上,整天都有两条湿漉漉的水印。那是南街人挑青弋江水滴洒的痕迹,也是古老的南街特有的印记。
其实,南街还有专门以挑水为生的出苦力的挑水人。他们个个身板健壮,皮肤黝黑,肩挑满满两大桶水大步流星,能一口气从河埠下“大跳板”上挑到你家,再稳稳地倒入水缸。他们的水桶比我们家用的水桶大而粗,盛满水的桶口上总漂浮着一块小木板,防止快步走动时因晃动水往桶外溅洒。
挑水人自一担水桶上肩,不到吃午饭绝不离肩。他们挑着一担空桶下到河边“大跳扳”上,只见头一低,腰一弯,两只手各握着一只桶把,先后把桶往河水中一歪再一按,两只桶立即装满青弋江水。然后,腰板一挺,头一抬,满满两桶水立刻就跟着挑水人走动起来。接着一步一个台阶地爬上高高的河沿,人不歇,气不喘,头稍稍一偏,扶扁担的手一换,沉重的扁担就熟练地换到另一个肩上。跟着一路快走,满桶的水在微微晃动,水上的木浮也跟着晃动,但水却溅出不多,只在青石板上留下点点滴滴。挑到你家,问声水缸在哪?你刚答话,他几步已跨到水缸旁。扁担也不离肩,拎起水桶轻轻靠上缸沿,顺手一推,哗啦一声,满桶水就倒入缸中。跟着另一手也是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哗啦一声,你家水缸就装满了亮晶晶的青弋江水。
担水挑到家虽只需付几分钱报酬,但想省钱的人还是自己挑,或用小桶拎。勤快的妇女下河洗衣,一手挎一筐衣服,带根槌棒,另一只手则拎只小桶。洗好衣服,顺便拎上一桶青弋江水回家。我小时候也挑过水,只是水桶不太大。
挑水看似简单,实则并不容易。不仅要有力气,还要步伐稳定,不然水会一路晃动泼洒。我在大跳板上装满两桶水,顺着台阶爬上高高的河沿,桶中的水已泼洒掉不少。再双手紧扶扁担,慢慢挪步,边挑边歇,水还是一路晃动、泼洒。等气喘吁吁地挑到家,水只剩小半桶。
家里水缸装满水后,第一件事就是打明矾。那时南街家家都挂有一根细粗小竹竿,竹竿中间砍出一道斜口,下端则烫出许多小圆洞,便于装明矾化明矾。打明矾就是将装有明矾的小竹竿插入缸中,用力旋转,缸中的水也跟着快速旋转,并产生深深的漩涡。待漩涡平静,杂质也就沉淀了。满缸水立刻变清变干净,都能照出人影,舀一瓢尝尝,甜丝丝的。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青弋江水依然在不舍昼夜地奔流着,多少人与事已随水逝去。但那曾经历过的“下河”挑水的往事,却依然在心中流淌。
更生
新闻推荐
采访徐伟时,我们已经有一年多未见过面了,远远朝我走来,一身瑜伽运动服,笔直修长,长发飘飘,眼神冷峻,如当年初识时一样,酷却不冷。...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