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作云正在打理菜地
八月天气炎热,弋江区火龙街道围山村的一座蔬菜大棚内,皮肤黝黑的殷作云不顾高温,蹲在地里查看着绿油油的青菜。菜叶很干净,没有生虫。看到因洪水耽误的种植现在都补种上了,大棚里又恢复了生机,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谁能想到,这位种植面积近200亩的“蔬菜大王”,曾在长江渔船上摸爬滚打了37年。
资源锐减渔民风光不再
殷作云今年50岁,父亲、祖父都是以打鱼为生,他从小也在船上长大。“一家人基本都在船上生活,每天都在船上玩耍。”殷作云说,自己上初一时就经常夜里2点起床,跟父亲出江捕鱼,天亮回来再去上学。那时候长江鱼非常多,一年四季都能捕捞到,根本不分淡、旺季。“鲥鱼、化鱼、鮰鱼、河豚、刀鱼、‘金刚钻’……一网下去满满都是鱼,收网时心情雀跃,非常带劲!”说到这里,殷作云满脸笑容,眼里放光。“有一年,我捕到8条鲥鱼,一斤能卖出80块钱的高价,要知道当时普通人一个月工资才100块。刀鱼七八两一条很正常,我们自己不知道吃了多少。”
渔业资源的丰富,带来渔民生活的富足,殷作云依靠捕鱼顺利成家立业并有了孩子。但进入2000年以后,殷作云明显感觉到长江渔业资源的锐减,尤其是2005年以后。“鱼越来越难捕,经常好几网下去捕不到一条,心里很没劲。”殷作云说。刀鱼都是很小的,鲥鱼快十几年没看见了,河豚也是多年看不到。虽然说物以稀为贵,偶尔捕到的江鱼价格也高,但始终找不到多年前的那股劲。殷作云心里隐隐觉得,未来要重新规划,捕鱼不是一辈子的事。
果断转型“变身”种植大户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殷作云却有远虑,他觉得需要上岸。可离开水,自己要做点什么好呢?他尝试过贩鱼,但生意并非自己想的那样好做,后来也尝试过卖水果,但收入不稳定,一旦卖不掉损耗很大,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多次转型失败后,殷作云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种植蔬菜,毕竟成本低、风险也小。
作为一个在水上漂了多年的专业渔民,起初,殷作云对在土地上种菜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殷作云有一股决心,他多次寻求弋江区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由于完全不懂种植,区农业部门给他推荐了一位高校教授当技术顾问。“吴教授每周来一次地里,不论严寒还是酷暑,很用心地教我。”有了技术支撑,殷作云自信满满,才敢迈开大步走。
2009年,他在弋江区火龙街道围山村流转了13亩土地,全部种上露天豇豆、辣椒、玉米等蔬菜,总投入1万多元,没想到市场行情非常好,经济收益很可观。这极大提振了他的信心。看好市场前景,但资金跟不上,殷作云尝试向银行进行小额贷款,刚开始遇到了阻碍。“第一次想贷10万元,但我是一个渔民,现在尝试种蔬菜,基地也很小,万一失败了拿什么偿还?”为了打消银行顾虑,弋江区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专门向银行担保,让他成功贷到10万元。由于基地经营良好,后来数次扩大规模,他都成功获得了银行贷款。2010年,他大胆地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50多亩,同时将土地承包合同从1年一签改为5年一签,到2012年时他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120亩。
如今,殷作云的基地共有近200亩大棚、110亩露天菜地。今年洪水退去后,他带领工人们抢着整地,全部种上青菜等速生菜,每天往市场送2-3吨的蔬菜,极大填补了市场的需求。一人致富,不忘乡亲。殷作云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耐心地将种植技术教给合作社成员,带动大家一起致富。
渔民上岸也能走出一片天
土地的馈赠,让殷作云不再眷恋江水,他家的渔船越来越少出江。随着渔民上岸工程的推进,一家人也搬进小区。儿子没有经历父辈祖辈们的水上生涯,今年高考取得了635分的好成绩。2018年,殷作云家的渔船被政府收缴,所有渔具都送人了。
今年是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之年,以水谋生的专业渔民全部上岸另谋出路。6月底前,芜湖市列入退捕范围的1033艘捕捞渔船全部拆解完毕,所有专业渔民的捕捞证都已注销。各级政府都对退捕渔民实施就业帮扶、落实社保医保政策等。
虽然长江禁捕对殷作云没有多少影响,但作为老渔民,他依然关心一切与渔民有关的信息。前不久的弋江区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上,他专门抽空去现场转转,看看有什么适合渔民的职业,了解市场的需求。他曾经所在的澛港渔业捕捞队,队友们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工作。殷作云多次将他们带到自己的基地,向他们提供田间劳作的机会。
“长江资源也是子孙后代的,现在的禁捕退捕,是为了重现往日的生机勃勃。大自然只有生态平衡,才能长久发展。”殷作云说。他还想对退捕渔民说,只要不怕苦不怕累,肯定能成功转型,走出人生的一片新天地。
记者 李贾 文 许诚 摄
新闻推荐
芜湖东方蓝海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东方龙城玥珑湾西区3#楼盘,经审查,该公司建设手续完备,符合预售条件,且该公司的预售方案符合...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