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城的大街小巷,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夜深人静时开始巡查,为错综复杂的城市地下水管“把脉”,寻找水管“漏点”。他们就是城市听漏工(如图)。
听漏,就是郑科峰和工友姬伟的日常工作。一个检漏仪、一根听音杆、一个手电筒,这就是他们的工作装备。他们每天要沿街和小区巡查5公里以上,一步一听,及时发现水管漏点、排除隐患。
日前一个夜晚,记者跟随郑科峰和姬伟的步伐,踏上了“听漏”的不眠夜,体验“把脉”城市管网的工作。当天晚上,他们要从弋江区政府到峨山路口附近全线进行共7公里左右的“听漏”巡查。晚上10点,很多人都已经准备休息了,但是对郑科峰和姬伟来说,这一天的工作才真正开始,将工具准备好后,他们一头扎进黑夜中开始忙碌起来。
现场,他们两人拿着不同的工具,姬伟背着检漏仪,全程戴上大耳机,拎起拾音器,每走两步一听,地底下的声音在漏水检漏仪的作用下,会放大好几百倍。郑科峰手中执有一根长约150厘米、直径约0.7厘米的听音杆。这么多年工作,郑科峰对全市自来水的每一条管网所在、走向都了然于心。
发现漏点只是工作的第一步,他们还需要精确判断漏点的位置。正是由于听漏工能准确定位漏点,使自来水管道的维修从过去的“开膛破肚”变为今天的“微创手术”,维修成本大幅度减少。
“如果你听到细微的‘嗤嗤’声,说明地下管道在漏水。”郑科峰说,为了捕捉到这个声音,他们要把检漏仪音量调到最大,嘈杂声就更大,会对耳朵造成一定伤害。
今年43岁的郑科峰和35岁的姬伟都是老师傅了,郑科峰做这一行已经近20年。由于管道埋藏在地下,必须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外界干扰声音少的情况下,才能听到地下管网微弱的水声。一般冬季晚上10点上班,要工作到凌晨3点,夏季晚上11点上班,凌晨4点才能结束,每天巡查5公里以上的管线。“有次,我们从市十一中一直巡检到四褐山大转盘,来回有十几公里。”
“除了下雨天,我们都出来听漏。夏冬两季是最难熬的,夏天蚊虫多,到了偏远郊区甚至还会遇到蛇。冬天,则是寒风刺骨。”他说。如果遇到漏水量突然增大,他们会增加巡查次数,直到查清漏点。
冬夜的寒气入骨,记者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却依然觉得冻得无处可藏。而他们整晚都穿梭于空无一人的街道、小区,寒风瑟瑟下,唯有街头的路灯映照着他们专注的神情和孤独的身影。
他们听到的是怎样的声音?记者非常好奇,戴上检漏仪的耳机,里面传来的是有些刺耳的呼呼声。“这种声音是正常水流的声音。”郑科峰告诉记者,“我们并非听力异于常人,只是懂得分辨水压和水流声的频率,这一切都是来源于经验。据了解,芜湖华衍水务共有9名听漏工,全市的管网范围,都要靠他们用脚步去丈量。2019年,听漏小组累计发现管道漏点数870处,仅郑科峰和姬伟这组就检查出管漏有200多处,为芜湖市节约了大量的自来水。
“这里似乎有个漏点。”在云鼎国际小区附近的一个自来水阀门附近,姬伟用检漏仪听到了异常的声音,郑科峰赶紧拿听音杆弯着腰身仔细检查。确定漏点后,郑科峰利用手机平台上报,并作下记号,以便维修工人找到地点。在这个漏点忙碌完,时间已经临近深夜0时,郑科峰和姬伟收拾好设备,继续沿着管道巡检。直到凌晨3点,郑科峰和姬伟把当天的任务完成后,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夜色中回家。
记者 奚璟 实习生 陈婷婷 文
记者 吴安亚 摄
新闻推荐
来源:芜湖生活频道自己的春晚自己办,百姓春晚最好看。今晚六点到八点,“非你莫属,精彩十年。”——芜湖市第十届“百姓春晚”...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