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12月23日,老读者万先生拨打本报新闻热线3838110向记者求助,自己即将搬家,新家地方很小,收藏了二十多年的《大江晚报》无处可放,想通过晚报咨询是否有人需要,如果有的话,就免费赠送给别人。
当天下午,记者来到万先生在兴芜小区的家中。一进家门,映入眼帘的就是客厅靠窗处那几摞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报纸,堆起来的高度差不多有半个成年人一样高,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靠在摞起的报纸上,聚精会神地看着当天的《大江晚报》(如图)。万先生看到记者到来,非常高兴,说是天天只是在报纸上看到名字,这下看到写新闻的真人了。
他告诉记者:“我从1996年就开始买零售的《大江晚报》,那个时候的晚报还不叫《大江晚报》而是叫《芜湖晚报》。以前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就订过一些杂志,可那时候年纪小,看完也就很随意地扔了,没有一个收藏的意识。当看到家乡芜湖出了自己的晚报,就想着一定要去订报。可惜的是,我正式订的时间是1997年,没能抢到《大江晚报》的创刊号,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除了客厅里这些报纸,箱子里还有好多。”老人从卧室里找出一张1998年2月28日的《芜湖晚报》旬刊,指着上面一篇“《芜湖晚报》今天你买了吗?”的文章,感叹自己想起了很多的往事,勾起了很多情怀,也感叹这么多年晚报的送报师傅虽然工资微薄,但做事都很认真,大家都成了熟络的朋友。
万先生说他很欣赏《大江晚报》的办报风格,“生动活泼,内容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有些副刊的内容可以增长知识。虽然我在外地工作过一段时间,也订过外地的晚报,但还是觉得家乡的晚报更贴近生活,更能反映市民的心声”。说到这里,他叹了一口气,说:“要不是我下个月中旬要搬家了,新家小,实在腾不出空间存放这么多的报纸,我哪舍得送人哦!现在,我就想把这些老报纸送给那些真正喜欢读报、收报的人,如果直接当废纸卖了,会浪费了报纸作为回顾历史的价值。希望晚报能牵个线搭个桥,帮助我找到这样的志同道合者,了却我一桩心事。”
如果您是万先生要找的这样的喜爱收藏老报纸的爱好者,请与本报3838110联系,或许您和万先生能分享好物,因报结缘,成为挚友。
记者 胡芳 实习生 周旭 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最近几天,一些市民买菜的时候发现,随着气温的走低,蔬菜价格普遍上涨。根据分析,本地菜的下市加上双节的来临,后期芜湖市...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