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暑假,杭起义老师回芜湖看望我,带来他的书稿《在中学讲钱学》。这是一本以钱锺书先生的若干学术成果为教学主题的语文论著初稿,他前后花了三年多时间,一边读书、研究,一边教学、实验,最终撰成。我看完书稿后,觉得既有学术价值,又有现实意义,便写信告诉他,可否增补若干课例,先在语文刊物上建立一个“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讲点‘钱学’”的课改实验与研究平台,开辟“汲取‘钱学’成果,创新语文教学”专栏,等这些教研成果发表之后,再考虑出版事宜。他也觉得这个办法好。于是,我便与上海市特级教师陈军先生一起向语文报社推荐。报社领导与各版主编阅读了所寄稿件,认为有推广价值。由于课例涉及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还有课外选文,他们商量之后,觉得适合在《语文教学通讯》学术版发表。报社副总编辑任彦钧先生就开辟专栏一事与我们联系,对文稿质量与体例提出进一步的要求。稿件由学术版主编李爱东先生负责终审,责编是李小叶先生。
接下来,我与杭老师分头工作。他按学术版体例要求重新修改论文,增补课例;我撰写“主持人语”,为各篇定稿论文作简评。好在他对钱著比较熟悉,最后补入钱锺书散文与小说教学课例论文各一篇,共十二篇成十二期。为此,大家辛辛苦苦又一年。
“汲取‘钱学’成果,创新语文教学”专栏在《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如期开辟,共涉及八项“钱学”成果和钱锺书散文、小说阅读教学。现将印行的这本《在中学讲钱学》一书,即以此专栏文章为主,兼及相关教案与论文。我认为本书是实践“核心素养”理念的可贵探索,符合新时代语文教育精神。
“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是“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基础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归根结底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小学教育是基础阶段,是人才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特别是语文教育,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而钱锺书是二十世纪世界级文化巨子,“钱学”是中国与世界之间进行文学、文化对话与交流的重要成果,语文学科自然需要汲取其中的营养,以激励学生求真勇气,养成质疑精神,发展创新思维,坚定文化自信,为培养时代所需的新型人才打下基础。因此,《在中学讲钱学》是在“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创新,其“创新”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观念上的创新。钱锺书以深厚的国学根基和广博的西学素养,打通东海西海,融会南学北学,戛戛独造,铸成“钱学”,而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倡导“打通”。有中外作品之间的比照,有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参,有各种文体之间的贯通,有课内向课外的拓展,不一而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吸纳真知灼见,更新教学观念,能够形成开放意识,弘扬时代精神,涵养人文情怀,成为学生在学习上的引领者。
其次,是教学内容上的创新。本书首次将“钱学”引入语文课堂,尝试从语言运用、思维创新、阅读鉴赏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变革,推陈出新。从十堂课例来看,有的是运用“打通”的观念,进行学科整合,实施有创意的教学;有的是运用“钱学”理论创见,深掘课文中的亮点,教出新意;还有的是突破教材相对封闭的格局,从课外选材,拓宽学生的视野。文史哲贯通,教与学兼顾,读与写并重。虽然只是有限的十堂课例,却也为语文课打开一扇窗户,带来新鲜空气,也为新课程疏凿一条渠道,引入清流活水。
再次,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点拨教学法是民族化、现代化、艺术化的教学法,既有古典精神,又具现代品质。本书课例在运用点拨教学法上可谓“小大由之”,或排除学生思维障碍,或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或进行课外拓展阅读,或通过点拨,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这些具体的教学个案比较符合我提出的在新时代要“逐步扩大点拨教学适用范围”的观点。当然,这里只是作为一个问题提出,点拨教学法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值得大家继续进行实验与研究。
因此,无论是“普及钱锺书”的愿望,还是“探索新课改”的目的,《在中学讲钱学》一书,以新观念、新目标、新教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领略到汉语的魅力,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提高文艺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在传承优秀文化中提高语文素养。
当然,由于中学语文界对“钱学”较为陌生,本书课例论文所阐述的钱锺书学术成果,相对来说有点深奥。不过,教学案例还是做到了深入浅出,并且每堂课的“反思”部分也分别探讨了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很有启示意义。
□ 蔡澄清
新闻推荐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赤铸山路与欧阳湖路交叉口西北侧 30亩科研用地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批前公示
项目名称:赤铸山路与欧阳湖路交叉口西北侧30亩科研用地项目规划设计方案项目位置:赤铸山路与欧阳湖路交叉口西北侧项目总用...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