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兴华如今住上了宽敞的电梯房
房子对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从最初的泥坯草屋到砖瓦平房,再到筒子楼、单元房,直到现在的高楼大厦、洋房别墅……70年沧桑巨变,尽在其中。在芜湖老城区住了一辈子,今年85岁的何兴华老人,亲历了70年来芜湖普通百姓住房的数次变迁,从没房住到有房住再到住好房,回顾往昔,老人感怀涕下,“房子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美,最让我开心的是,从3口人,到9口人,再到现在的16口人,我们一家人围桌吃饭的习惯从没改变”。
上世纪40、50年代——
居无片瓦 租房度日 那些寄人篱下的日子
何兴华老人小时候住在芜湖北塘正街47号,隔壁就是鸡毛山。“那时候的鸡毛山、黄山园一带就是一片荒地,而我家就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靠着租房子过活。”这段寄人篱下、辗转搬迁的日子对于何兴华老人来说,是不愿触及的记忆,8旬的老人几度哽咽。“我还记得当时一个姓刘的人家房子稍微大些,有一处10个平方不到的空置小草屋租给我们一家三口。那时候太苦了,有房能住,就谢天谢地了。”泥巴地里的茅草屋,漏风漏雨,阴暗潮湿,家里连张桌子都没有,父母一天不劳动,一天就没饭吃,一碟豆腐乳和水辣椒就是一天的菜。
租房就是寄人篱下,说搬就得搬。老人掰起手指头告诉记者,在那段日子,他们一家至少搬迁了十来次,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处处找不到房子,情急之下只好找亲戚救急,亲戚家10平方米的房子硬是住下了两家人。草屋只有一个一尺来长的小窗户,没有玻璃,是用毛竹支撑起来的,风大的时候就用一把稻草打上结堵住。房子里只有两张床,一个泥工做的“缸缸灶”每天煮些最简单的吃食。“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张一家人可以围坐吃饭的桌子,可这样一个愿望,也是奢望。”
上世纪60、70年代——
27岁终于有了房30平方米小屋挤下9口人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赶上国家“私改”房的政策,何兴华一家终于有了第一间房,虽然是租国家的房子,却再也不用流离失所,生活安定了下来。当时何兴华27岁,和妻子何守莲结婚后有了5个孩子,加上父母,全家9口人住在32平方米的平房里。房间间隔的顶端挖个洞,为的是让一盏15瓦的白炽灯的光亮能照顾到每个单间。一个煤炭炉拎到门外就是“厨房”,一张凉床就是全家饭桌……
家中三个女儿渐渐大了,实在住不下,就租下了隔壁的一间草屋。女儿何慧兰当时8、9岁,她和姐姐搬到了草屋里。“草屋顶容易腐烂,年年需要爬上去盖草,不然就漏雨漏得厉害,冬天刮风下雪,就得爬上屋顶除雪,怕泥巴墙承受不了坍塌了。”今年56岁的何慧兰回忆起那间低矮、阴暗、潮湿、闭塞的房屋,感觉少女时代一片灰暗,而最让她害怕的却是半夜出门上厕所,没有路灯的黑暗小道,肮脏的公用旱厕,穿越黑暗时风吹草动引发女孩恐惧的尖叫……那个年代住房的拮据,同龄人几乎都体会过,虽然生活依旧拥挤艰难,家人却温馨融洽,因为生活渐渐有了盼头,平凡的一家人也和奋进中的新中国一起,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努力。
上世纪80、90年代——
做小生意攒下的钱换来几间平房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新生活的希望,头脑活络的妻子何守莲已经50岁了,却坚定地投身改革大潮,从当时的芜湖食品公司办理了停薪留职,在菜市场做起了小生意,卖鸭子、鲜蛋、牛肉等食品。何兴华也从当时的搬运公司提前退休,协助妻子做生意。
做生意手里有了活钱,夫妻俩开始动起了买房子的念头,“几十年来,家里‘挤挤硌硌’,我们受够了房子小的罪,就想着买房让家人宽敞些。”当时虽说攒了一些钱,却也不多,何兴华夫妻俩只能买没人住的小房子。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花了3500元买了一个15平方米的小平房。后来,随着女儿出嫁,又买了附近2处小房子,加上老屋,全家已经累积有了120平方米的房子,住得宽松多了。
房子宽敞了,再买一张大桌子,老两口喜欢儿女在家热热闹闹,女儿们虽然出嫁了,却依旧每晚回家陪老人吃饭。让邻居羡慕的是老何家经常是儿女济济一堂,十几个人围桌一起吃饭,儿女孝敬、从不吵也不闹,人人都夸老何有福气。
2009年至今——
从单元房到电梯房老人最爱眺望子女的房子和远方
2009年,何家的老房子赶上了城市升级改造的好政策。拿着拆迁款,何兴华在住惯的老地方大砻坊附近的百蕊山庄小区,买了间两室一厅的套房。75岁的老人终于不用再上公共厕所,71平方米的房子有厨有卫,在清爽通透的厨房为儿女们做饭,足不出户享用明亮干净的卫生间,老人心里乐开了花。
这一住就是7年,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又来了。何兴华老人已经年过八旬,这套房却在5楼,老人扶着墙上上下下开始越来越吃力。正在子女为老人担忧发愁的时候,何家的又一处老房子面临拆迁。这对老人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升级换房的机会。
2017年,何兴华和老伴住进了东方龙城秉心苑小区,15楼电梯上下,视野开阔、空气清新。孝顺的女儿花了十多万给老人的房子装修成了现代时髦的样子,子女们还特别将餐厅扩大,为了的是能容纳下一家十几口人一起吃饭。
八旬老人又一次住上了新房子,老人对这个房子满意得很,因为三个女儿都住在附近,老人从窗口就能看见女儿家,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一碗热汤的距离”。其实,儿子和女儿们拖家带口的几乎每晚都回家吃饭,就因为爸爸说“看不到你们我会想”,所以,几十年来,何家一直都是这么热热闹闹、其乐融融。
两位老人的卧室连着阳台,从阳台眺望出去,是一片片拔地而起的高楼、仓津桥和高铁轨道如同蓝色彩带延伸至远方……70年光阴如梭,何兴华老人看着自己熟悉的这片土地一点点的成长变化,就像直观地看着新中国70年来的日新月异。眺望子女,老人感受到的是中国人不论贫苦富贵不会割舍的亲情;眺望远方,八旬老人觉得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记者 顾娅 文 实习生 周子佩 文 记者 汪武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区民政)在国庆70周年来临之际,由中共芜湖市弋江区委宣传部、区非公工委、区文明办和区民政局共同主办的“不忘初心为...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