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芜湖 今日无为 今日芜湖县 今日繁昌 今日南陵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今日芜湖 > 正文

一家10位“公交人” 滚滚车轮见证芜湖公交“蝶变”

来源:大江晚报 2019-09-09 14:33   https://www.yybnet.net/

刘卫娣翻看以前的合影

公交事业的发展,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时代进步。在芜湖,大家都知道刘卫娣和她的“刘卫娣线路”,其实,在刘卫娣家,有10位亲人在公交系统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公交世家”。

今年,是刘卫娣在公交岗位的第39个年头,也就在这几天,她到了退休年龄,要离开自己最爱的公交岗位。多年来,她每天开着公交车穿梭在芜湖的大街小巷,也见证了芜湖公交的飞速发展,目睹了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

从“冒黑烟”到绿色环保

站在晃晃悠悠的铰盘上,看着窗外疾驰而逝的风景,感受着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的转动,听着售票员的呐喊声,跟着等车的人群挤上挤下,这样的乘坐公交车的场景,应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市民回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84年,我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当时开的公交车还是那种老解放牌,车辆密闭性较差,玻璃透风,冬天要穿着大衣,戴着帽子、手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从工作到现在,刘卫娣感触最深的就是公交车型的变化。

从前有歌谣是这么形容老解放牌公交车的:“一去两三里,坏车四五回,推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两节车厢,长长的车身,转弯时车体的连接处如同手风琴一样拉伸并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刘卫娣笑着说,工作那么多年,她还会时不时的想起自己刚工作那会的情景。“那个时候,根本没想过公交车上还会像现在一样能安装空调。冬天车厢内特别冷,因为长时间跟车,售票员和司机的手都被冻伤了。夏天高温三四十摄氏度,车厢的温度能达到五六十摄氏度,热得像蒸笼一样,衣服穿在身上就没干过。”刘卫娣说,她母亲工作那会,车厢内环境更差。“母亲和我说,车窗玻璃有时候都是坏的,下雨的时候,雨水都能打到司机、售票员和乘客身上。”

几十年过去,从烧汽油、柴油、天然气、混合动力车再到纯电动,芜湖公交车实现了大跨越。与公交车30多年朝夕相伴,刘卫娣经历了公交车型的不断更新改进。“不但车型得到改善,公交车上也安装了空调,冬暖夏凉。公交上还装了电视,乘客坐车也不再无聊。”在刘卫娣看来,芜湖公交通过一次又一次进化更新,在动力、承载力和安全性能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不但乘客有了好的出行体验,公交车驾驶员的工作环境也大大改善。“刚刚投放的新能源公交车,就更舒适了,车内乘坐非常安静、平稳,极大提升了乘客的出行体验。”

从两条线到“路路通”

“1953年,芜湖市区第一辆公共汽车线路开通,一条线路以芜湖铁工厂(芜湖造船厂前身)为起点,金马门为终点;另一条线路以弋矶山为起点,金马门为终点。”上个世纪70年代,刘卫娣的父亲转业后在公交集团做行政工作,60年代开始,母亲就是一名售票员,在刘卫娣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她讲了不少芜湖公交的历史。“随着芜湖公共交通的发展,1958年,芜湖市公交公司成立,并陆续增辟了一路、三路、四路、二路车,后来又陆续增加了五、六、七、八、九等线路,慢慢地,芜湖有了完善的公交网络。”

“我最早开的是7路车,当时一条线路就几台车,总共也就一二十条线路,公交车主要就在主城区跑。”刘卫娣说,那个年代人多车少,公交车承载量非常有限,每辆公交车上挤得满满当当,经常车门都关不上。“碰到高峰期和流量大乘客多的站点,为了保证车辆行驶安全,驾驶员还要从驾驶室下车,到车门外把乘客往里推,再把车门管好,然后再启动车辆。”

如今,芜湖的城市框架不断扩大,而公交车也不断调整线网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出行。“现在基本道路通到哪里,公交车就开到哪里。这是我父母辈们根本不敢想象的发展速度,母亲也经常感叹公交日新月异的变化。”遗憾的是,刘卫娣的父母已经相继离世,再也无法感受到未来芜湖公共交通的新变化。

车轮滚滚,不仅是车的变化,也包括公交系统的变革。“以前的调度站房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公交用上了智能调度系统,每台车都有GPS定位和视频监控,哪儿拥堵、哪儿客流量大,都能智能调控。”在刘卫娣看来,公交线路和站点变化的背后,是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世纪80年代,芜湖的城市道路很窄,两辆公交车会车并不容易,常常没有办法直接通过。路面凹凸不平,遇到下雨天,公交车经常因为轮子陷在水坑里无法前进,需要乘客下车,减轻公交车的重量。如果依然开不出水坑,就需要乘客帮忙,一起把公交车推出坑。”刘卫娣回忆说,以前道路差,到处尘土飞扬,开一趟往返下来,身上和脸上满是灰尘。现如今,芜湖道路发展突飞猛进,路面干净整洁,绿化带点缀下,道路优美如画。

从纸质车票到手机支付

刘卫娣姐妹6个,除了四妹不在公交系统,其他的都工作在公交岗位上。“大姐和我是驾驶员,其他成员有些是售票员,有些是调度员。带上父母亲戚,家里一共有10位亲人在公交系统。”刘卫娣回忆说,“早前,因为受支付方式限制,售票员的工作非常辛苦”。

“他们每天要在人群中穿插,疏导乘客有序上下车,记住每个乘客的上下站点,收钱给票。”早期的时候,芜湖公交车实行的是按照站点里程收费,乘坐公交车的市民非常多,单单记住乘客的上下车站点,就是一门技术活。“我记得母亲经常天没亮就出门,一直到天黑才回来,那时候也没有食堂,母亲都是自己带饭吃,忙的时候就把我们姐妹几个锁在家里。”碰到节假日、有人休假,她的母亲总是第一个顶上,正因为她这个苦干精神,1976年,她母亲被评为省劳模,受这样的环境熏陶,刘卫娣也成为了一名全国劳模。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催生了公共交通票证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开始,芜湖公交车实行无人售票投币支付,然后是IC卡先充值再刷卡支付。”在刘卫娣看来,人们乘坐公共交通支付方式的变化,也见证了百姓生活的变迁。“去年,芜湖发行城市一卡通,大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刘卫娣说,现在随着移动端手机支付的普及,市民只要拿出手机,打开支付宝APP,使用公交乘车码,“滴”的一声扫码支付乘车。“全程操作简单、快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芜湖公交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据统计,截至目前,芜湖公交运营线路109条(其中晚间线路16条),线路总长度1935公里,线网长度814.50公里,营运车辆总数1400余台,日均行驶里程23万公里,日均客运量42万人次,出行分担率达22%。芜湖公交集团已有586台新能源车,今后购车也优先采用新能源车,以实际行动致力于打造“绿色公交”。“出行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美好。”在刘卫娣看来,芜湖公交的未来会更好。

记者 汤荣汛 文 汪武 摄

新闻推荐

农机手赛技能

9月1日,芜湖市2019年“中联重科杯”农机技能竞赛在位于三山区的中联重科芜湖工业园举行,来自该市四县四区的11支代表队33名...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一家10位“公交人” 滚滚车轮见证芜湖公交“蝶变”)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