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芜湖 今日无为 今日芜湖县 今日繁昌 今日南陵
地方网 > 安徽 > 芜湖市 > 今日芜湖 > 正文

一门三医生 同栋楼工作 谈天聊病例 见证大发展

来源:大江晚报 2019-09-03 12:48   https://www.yybnet.net/

工作这么久,张妍一家还从来没有在医院拍过全家福。这里,承载了她父母的青春奋斗,也牵连着她的年少回忆,如今又成了她和爱人朝夕工作的地方。“我小时候以为,这世界上只有一类职业,就是医生和护士。”

照片上右侧的长发姑娘就是张妍,现在是皖医弋矶山医院消化内科的副主任医师。照片中间的长者是她的父亲张道友,年逾花甲了仍然坚守在岗,曾担任省重点专科肾脏内科的学术带头人。相片最左侧的青年是她的先生孔祥,内分泌科的副教授,同时也是医院中心实验室的副主任(如图)。张妍的母亲亦是一位白衣天使,曾任医院急诊大厅的护士长。

从小爱拆听诊器 耳濡目染想学医

采访当天,已经晚上6点多了,张妍一家的工作刚刚告一段落。有意思的是,这一家人的上班场所都在弋矶山医院的4号楼,张妍的科室在6楼,父亲的科室在4楼,先生的科室在3楼。然而,他们很少同进同出,常态是一天都不照面儿。张妍笑一笑,解释说:“我们很少遇见,因为各自的工作都很忙。医生的时间是跟着病人走的,不存在准时准点或者按部就班。”

有时别人会说张妍是“医二代”,她对这个称呼并不完全认可。谈起对医生这个职业的理解,“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张妍回忆说,她从小就对医院很熟悉,不害怕打针吃药,也不好奇病房器械。“我的玩具就是听诊器、针筒这些东西,我喜欢拆解它们研究。”当然,她也渐渐习惯了父母的忙碌,“妈妈上大夜班的时候,常托其他护士来职工宿舍陪着我。”

张妍考大学时是上世纪90年代末,学医是一条正统但平淡之路,她身边很多同龄人都做出了一样的选择。张妍的研究生专业填报了消化内科,毕业后来到了弋矶山医院。孔祥是张妍的高中同学,两人都是芜湖人,读研究生时相知相恋,后来又成了“同事”,家中有一个上五年级的孩子。

虽然是夫妻,但一个重临床,一个重科研;一个经常紧急加班,一个时有外勤,几天不见面都是常事。张妍的科室相当于半个外科,下了班经常接个急诊电话就匆匆赶回医院,“如果是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就一定要尽快内镜治疗,分秒必争。”而孔祥的科室,以慢性病患者居多,也要花时间相处,长期服务、管理。

逢到过年过节,更是这一家子最忙碌的时刻。特别是消化内科,“有暴饮暴食的病人,还有老人孩子被鱼刺、鸡骨头卡喉咙的,都要救治。”肾内科和内分泌科也有不少重症患者,父亲和先生也要日日查房。在张妍的记忆里,一家人春节都没休过整假。“今年寒假,我们终于挤了时间,夫妻俩带孩子去了海南旅行,这是10年来的第一次。”

家庭谈天聊病例 医者终生做好人

退休后的张道友被弋矶山医院返聘,仍然保持着退休前的工作状态,门诊病房都正常出诊。老主任给记者写了一段话,“医生是最能表达善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职业。虽然回报周期漫长,几十年磨一剑。医生不会大富大贵,但只要活着,就能解除患者的疾苦,就能终生做一个好人。古今中外,备受尊重。”这也是他一直以来践行的准则,并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女儿女婿。

张道友说,作为医生,一定要德才兼备。青年时期,他曾带一批学生入驻偏僻的乡村小镇。当时收治了一位胃穿孔患者,因交通不便无条件外送,公社卫生院手术室极为简陋,连吸引器都没有,手术时患者胃内容物反流窒息,是学生们用输液皮条轮流以口吸的“壮举”解除了呼吸道阻塞,助张道友成功完成了手术。“胸无大德,何能做至如此!”张道友曾收治过一位产后急性肾衰竭、重度感染的患者,入院时濒临死亡,经过十多个昼夜的精心救治,患者康复出院。“胸无良才,又谈何救人于为危难之中呢!”

张道友从医44年,救治患者难以统计,培养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多已成为如今的学术骨干。说起自己的女儿女婿,他更是满意得连连点头。“他们两个都是博士,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做得很出色,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成为名医。”

作为医生,即便是下了班也是放不下患者的,张家茶余饭后的谈天有时也会成为“会诊现场”。孔祥告诉记者,“我们会聊一些危重病人的处理情况,交流心得,总结经验。特别是爸爸,会言传身教,以他的经验和技术给我们提供很多参考。虽然任职科室和工作重心不同,但是医学本身是相通的。”

医疗事业大发展 平凡人家做见证

“其实我们就是平凡的家庭,和大家都一样。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话,大概就是对于治病救人比较执着,也更能感受到这些年医疗卫生的发展变化吧。”采访时间过半,张妍如是说。

张妍从医11年,一直对自己严格要求。“现代医疗技术发展非常快,知识储备很快就不够用了,必须要终生学习。”就拿弋矶山医院的消化内科来说吧,以胃镜、肠镜为代表的内镜技术飞速发展,软硬件升级换代,治疗量成倍增长。“以前每天开放2-3个诊室,大约接待40名患者。现在一天要开6个以上的诊室,能接待100余名患者。”

不仅如此,内镜检查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治疗手段越来越高明,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直线上升。“以前开放性手术比较多,现在都讲究微创,甚至接近无创。消化内镜从人体自然腔道进入,对医生要求最高,对患者损伤最小。可以说,我们的手术室都是不见血的。”张妍还说,借助高超的内镜技术,可以发现消化道早癌,及时介入并扼杀,这种早期干预的思路也与国家大健康的理念一脉相承。

作为张妍的丈夫,孔祥也有明显的感受。这些年,病人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很多,对治疗环境、软件硬件的要求都比较高。“以前患者喜欢提‘节约费用’,现在条件好了,大多人提的是‘有效、舒服’。我们作为医生,也要在言谈、服务等多方面不断提升自我。”

而对于张道友来说,这种“拥抱变化”的感觉既强烈又欣慰。他和记者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民生,各种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医生队伍逐渐壮大,医院设施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日新月异。“就拿我们医院来说吧,当初的平房、简单的实验室、低档的心电图仪和B超机,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先进的CT、呼吸机、透析机等设备。医院员工从上世纪7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2000多人,病床数量也由当年的不足300张,‘飙升’到2000多张,可说是大跨越、大发展。”

同时,他也感觉到整体公共卫生事业的突飞猛进。“当年的公社卫生院多是茅草房、土坯墙,院长是退伍的卫生员。交通闭塞,患者无法转诊,也不能向上级医院求教。而现在,各基层卫生机构都是标准化建设,有全科医生服务。还建有城市医联体,优质资源共享。人们生活在今天,真的很幸福。”

采访结束时,张道友说,半个世纪以来,他呼吸过弋矶山麓青松翠柏的“原生态”空气,也享受了空调送风、电梯代步的现代文明。“我们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铺路者,而中青年医生正成为坚实的柱石。一代代接力传承,一代更比一代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更光明美好。”

记者 程茜 文 汪武 摄

新闻推荐

空调反复维修不见好 消费者能否要求换新机?

本报讯购买空调,安装没几天就出现质量问题,维修好后当时可以使用,但是后期仍反反复复出现质量问题,无法使用。日前,今日芜湖客...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一门三医生 同栋楼工作 谈天聊病例 见证大发展)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