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却洞庭水,
无与此湖同。
胸怀浑欲尽,
名字已争雄。
天地波涛里,
行藏烟雨中。
钓竿长在手,
何处不渔翁?
浪迹归来百万湖,
满湖风景弄清娱。
东门日日鱼成巿,
二月家家鸭引雏。
杨柳绿连沙上屋,
芙渠红映酒边垆。
此间疑有任公子,
何处能寻越大夫?
说到百万湖,无为人已经知之不多了。百万湖在时间里漂浮许久,渐行渐远,没多少历史的痕迹。其实,百万湖并不偏僻,它就在无城东门城外,也曾经风情万种。如上面的诗作。诗的作者是吴廷翰。“浪迹归来百万湖”一句,透露了他的身世。历史上是这样记载的:
吴廷翰(1490-1559),字崧伯,号苏原,是明代南直隶无为州,即今无为人。十二岁学《易》,补县弟子员。明正德十四年(1519)中举人,十六年(1521)登进士。历官兵部主事,转户部主事,任吏部文选司郎中。在户部荐选时,因敢于推荐直言敢谏的人才,而与长官发生争执,以此忤长官意,外出为广东佥事,转岭南分巡道,兼督学政。改任浙江参议,又调山西参议。曾奉命采端溪砚,己不取一枚;山西赈灾,救活饥民数十万人;手头过钱无数,己不曾取一分,以廉洁清正著称。年四十余,辞官归里,著述终身。
吴的著作,在他逝世后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由其长子吴国宝编定,少子吴国寅刊刻而成《苏原先生全集》。集中主要收录了《吉斋漫录》二卷、《椟记》二卷、《瓮记》二卷、《湖山小稿》三卷、《文集》二卷、《诗集》二卷、《洞云清响》一卷,以及《志略考》和《丛言》。无奈此书国内少传,流到日本,也有散佚。由容肇祖先生整理校点,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吴廷翰集》,是目前收集整理的吴廷翰著作最好的版本,但吴著的《志略考》和《丛言》至今未发现,没能收入。
吴廷翰的生平事迹,未为正史所载,但《无为州志》《庐江府志》《江南通志》均有所载,以常廷璧修的《无为州志》(清乾隆八年1743)中的《吴廷翰传》记述较详,该传被《吴廷翰集》作为附录,全文收录于集内。吴廷翰40余岁辞官归里,专事著述,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反对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在人性论上,吴廷翰主张只有气质之性,别无他性;在天理、人欲问题上,主张天理在人欲之中;在形神问题上,批驳灵魂不灭、死后轮回的见解;在认识论上,坚持“德性之知”必须由于“闻见之知”,肯定认识与学习和锻炼的关系;在知行关系问题上,认为知和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知指导行,行非有知指导不可。他早年受外祖父张纶的启迪,不赞同宋儒把性和气区别开来作为善恶相对的划分。中年以后,受朴素唯物论者王廷相(1474-1544)的影响,吴廷翰反对深山大泽有鬼神之论。
《吴廷翰集》中,收录了他的《湖山小稿》,分上中下三卷,有诗有文,内容是他辞官归隐生活的抒写,其中多有对自己居住的小百万湖等一山一水、一亭一阁的记述与吟诵。《湖山小稿》与集子中的其他文字不同,《吉斋漫录》是哲学札记,《瓮记》《椟记》是读史笔记,论述皆古书古人古事,从内容到文字,都不好读,唯有这《湖山小稿》,无论是诗,还是文,写的都是生活感受与家乡风物,读之倍感亲切。《湖山小稿》“引”文中,一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归隐后轻松自然的心情,直与陶渊明相比;另一方面也可以得知,他对家乡山水是何等的热爱与自信,这种热爱与自信的心情一直贯穿于他写的每一首诗文中。对家乡周边的山水名胜不仅游览,而且多有考证,并写了游记,有的不仅成文,还同时吟诗歌咏之。例如三国时留下的古战场濡须坞、钓台,长江中的蛟虮庙,传为三国孙权妹孙尚香的投江之所等等,都是如此,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上述可知,吴廷翰之遭际,颇类似于萧云从。对故乡情有独钟,屡有题咏。
本文选自《芜湖史话》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29日—30日,市委第一到第六巡察组分别赴市发改委(物价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人社局、市规划局、...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