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们拎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年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很多市民刷过了12306的验证码,拼过黄牛的手速抢到了票,拎着大包小包拖着行李箱,穿越人山人海,费尽周折,终于来到了火车站汽车站。几十年来,所有人回家的心情没变,到站的终点没变,但是回家的行囊却不断在变。从蛇皮袋到多彩行李箱,从“搬家式”的大包小包到轻装上阵,这些变迁的背后,其实是国家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国人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
编织袋变身行李箱
昨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二,芜湖火车站进站口处,熙熙攘攘奔涌而至的人流排队等候着安检。老家在阜阳市的王华春推着一只行李箱,背着一个双肩包,在人群中等待着。作为一名常年在外打工的务工者,王华春春运回家的行李箱越来越轻。
“我今年60多岁了,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粮食价格却便宜得很,我就跟着村里的一些很早就外出的人一起,走南闯北打工谋生计。”王华春回忆说,那时都是大批农民工结伴而来,搭乘价格便宜的绿皮车。“那个时候,我们都是拎着尼龙编织袋,扛着被褥、棉絮,背着铁锹、桶等劳动工具,甚至锅、碗、瓢、盆都一应俱全。”王华春说,以前打工穿得也很破,即使过年回家,那也是解放鞋搭配脏衣服。“现在我们工友回家,都是一个行李箱,一个双肩包。”王华春现在打工的地方,老板包食宿,不用带着锅碗瓢盆自己煮饭吃,棉花被絮等睡觉的用品,老板也都准备好了。“带上日常换洗的衣服和一些特产,我们就回家了。”
芜湖火车站工作人员翟玮在火车站工作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里她感受到如今的农民工和过去也有着天壤之别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领着稳定的薪水,很少为讨工钱发愁。回家的时候,也是衣着光鲜,背着双肩包或拖着中型行李箱,拿着智能手机,即使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打工者,也能给家人发个微信语音。“十几年前,春运返乡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举家搬迁’,蛇皮袋就跟百宝箱一样,什么都有。他们手提肩扛,车厢过道里都堆满了行李。”但如今,“轻装上阵”已经是主流,“行李少了”成春运的一大显著变化。
行李少了关心未变
行李少了,但是对家人的关心却丝毫没有改变。昨天,在芜湖火车站候车大厅,老家在黄山的周大爷不停叮嘱自己8岁大的孙子不要乱跑。“儿子还没放假,我先带孙子回老家。”周大爷和老伴常年在芜湖带孙子,“在市里虽然过得很舒服,但是过年,还是要回老家看看,走走亲戚。”周大爷和老伴带了两个行李箱还有一个双肩包。“行李是不少,但都是小孩的衣服和玩具。”周大爷笑着说,老家门口也有超市,吃的喝的都能买到。“给亲朋好友准备的芜湖特产,也在出发前打包,快递上门取货,直接送到亲戚手里。”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网购和快递业飞速发展,返乡者人还没到家,可能年货和特产就到了亲戚手里。“特别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过年需要的物资用品,已经不再需要和返乡者一起‘回家’了。”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老师表示,而且现在交通网络大变迁,对于很多打工者来说,回家并非一年一次,带点礼物和特产,也就不一定必须是过年才可以。“大包小包及其所蕴含的意义,也被分散在多次返乡经历中。”在张老师看来,轻装上阵的是行囊,但是对家人的关心等感情却仍然深厚。“回家,就是最好的关心。”
乘车“神器”更加高端
昨天上午,在芜湖火车站候车厅,开往安庆的动车还有25分钟才到。旅客王曼拿出ipad,连上自己的手机热点,戴上耳机,安静地看着电视剧。“早晨外面有点冷,但车站里很暖和,现在车站的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王曼今年33岁,外出打工已经有10年了,春节临近,她也启程回家陪父母过年。她只携带了一个小号行李箱和一个斜挎包。“行李箱里面是一些衣物,包里面就是平板电脑、手机和充电宝。”王曼笑着说,这些都是用来打发等车乘车时无聊时间的。“十几年前出来打工,在火车上无聊的时候,带上扑克牌,不认识的人凑在一起,打发时间。”王曼说,有些人会带上一份当天的报纸,一个车厢的人都轮流拿着看。“上车前,买一份读者还有青年文摘,也是那个时候常有的事情。”但是现在,王曼出门带上一个手机,基本问题就解决了。
绿皮车时代,车速很慢,方便面、小板凳、油漆桶、扑克牌、报纸杂志等成了很多返乡人追捧的旅途“神器”。那个年代,车厢里虽然吵吵闹闹,但是却流淌着浓浓的温情,一趟车下来,很多人已经熟识,到站后都会依依不舍。芜湖火车站安检员汤婧告诉记者,如今,在安检的时候,已经很难看到这些“神器”了。“市民行李箱里,各类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汤婧笑着说,带小板凳的也少了,高铁出行,一人一座,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一会儿就到家了。
新闻推荐
芜湖市少儿春晚由芜湖传媒集团主办,芜湖公共频道承办的“芜湖市少儿晚”于1月21日在芜湖广电演播大厅圆满录制完成。来自...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