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师傅给工友们看《大江晚报》
乘坐面包车回家
数数钱准备给孩子包红包
昨日清晨6点,寒意深沉,城市刚刚苏醒,一辆面包车载着胡石华、胡炬父子和3位老乡从中铁上海局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公路江北接线I标工程的工人宿舍出发,面包车的终点是他们的家,远在900多公里的湖南省湘乡市山枣镇山田村。
尽管有长达12个小时的颠簸,但5位一线建设者的心情是愉悦的,卸下一年的疲惫,回家的路越来越近。面包车上还装有每个人的行囊,拉杆箱、背包、手提袋……每一件行囊里都有芜湖传媒集团特意赠送的红围巾,每一件行囊里还满载着对亲人的想念和感恩。
把芜湖的晚报和味道带回家
人物:胡石华、胡炬父子
目的地:湖南省湘乡市山枣镇山田村
头发有些花白、刚过50岁的胡石华是商合杭江北接线I标工程的“名人”。1月23日,本报联合市总工会走进商合杭送温暖时,在理发志愿者的精心修剪下,许久没剪头发、有些杂乱的胡石华免费换了个干净利落的新发型。正在剪发、笑容盈盈的他恰巧被定格在镜头里,上了第二天晚报的头版。
“老胡,都上芜湖大江晚报的头版了,出名了!”几日来,工友们见到胡石华常这样打趣地说。胡华总是憨厚一笑,心里也会甜蜜一番。背井离乡、在外做钢筋工二三十年,天南海北都呆过,这还是第一次享受免费理发服务,这还是第一次收到喜气洋洋红围巾礼物,这还是第一次被媒体拍照报道上头条,胡石华心里怎能不甜蜜。所以1月26日收拾回家的行囊时,胡石华首先将上了头版的那日大江晚报和本报赠送的三条红围巾塞进拉杆箱内,他小心翼翼,特意将有些褶皱的报纸抹了又抹,放进拉链里层。
胡石华是2017年7月来芜湖建设商合杭的,一同前往的还有同样做钢筋工、还未结婚的儿子,父子俩住一间宿舍、吃一锅饭,远离家乡在外谋生。可是家中总不能无人,胡石华的妻子便一直留守看家,还种有10亩田。一个女人种10亩田并不是件易事,农忙播种、收割时,这个不分白天黑夜累弯了腰的女人还担忧着父子俩在芜湖是否吃的饱、穿的暖。“我们在芜湖好着呢,芜湖人也好,你就放心吧!”父子俩常这样回复,这次带回家的报纸和红围巾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仅如此,父子俩还想让劳累在家的女人尝尝芜湖的味道。1月26日,胡石华的儿子胡炬特意搭顺风车跨过长江来到市中心买了些傻子瓜子、茶糕点等土特产,还分别给父母亲各买了一套保暖衬衣衬裤。胡炬记得,小时候,每到年边,父母亲总会给他准备一个小飞机或小汽车玩具做新年礼物,儿已长大自力更生,应是感恩反哺之时。
一年又一年,今年回家特别的是,胡石华还要给胡炬准备相亲。对于他来说,新年最大的愿望便是希望儿子能找个好对象,早日成家,希望明年的行囊里会多出一份儿媳的礼物。
孙女的压岁钱和老伴的毛衣
人物:王正根
目的地:湖南省湘乡市山枣镇山田村
打开52岁的王正根行李箱,除了衣服、生活用品、本报赠送的红围巾外,箱子的最里处是一个装有1000元的红包和一件灰色的女式毛衣。
王正根是在胡石华的介绍下于去年8月底来芜湖建设商合杭的。在这之前,他一直在老家附近的砖窑做砖工,最多2个小时的汽车路程就到家。可随着环境污染的治理,多数砖窑关停,为了找份好务工,王正根还是第一次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离开湖南来到芜湖。听胡石华介绍,他才知道自己参与的是一座跨越长江、技术难度很大的重点工程。“心里自豪着呢,觉得干了件有意义的事。”让王正根欣慰的是,虽然背井离乡如此之远,但并不心酸苦楚,宿舍有食堂、有热水、有空调,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就连这次回家抢不到车票,项目部还特意联系了顺风车送他和老乡们一起回家。
更让王正根欣慰的是,在芜湖的收入比在老家涨了不少,4个多月工资已拿到3万多元。回家前,他特意取出1000元现金准备给孙女们包压岁钱。是的,王正根已是两个孙女的爷爷,最大的4岁,已上幼儿园,最小的才2个多月,出生时王正根还在芜湖建设商合杭,一直未见上面,平时只能发视频、看看照片。“你看,小宝宝在游泳呢,还会笑呢,大的每次视频都会不停喊爷爷、爷爷。”向记者介绍时,王正根笑眯了眼后又泛着泪花。
记者注意到,王正根和家人建了一个“快乐一家人”微信群,平时多是在微信上交流。他唯一的儿子常年在长沙做销售,儿媳在上海务工,一年都回不了几次家,平时多是老伴带着两个孙女,还要照顾已近耄耋之年的老母亲。“我老伴是一把能手,无怨无言。”为此,细心的王正根特意在二坝为老伴选了件暖和舒适的毛衣,感谢老伴为家庭的付出。
回家的路越来越近,和以往扛着大包小包、各种编织袋不同的是,5位一线建设者的行囊都不是特别多,几乎每个人的行囊里都装着和王正根一样的红包,有孝顺父母的,有给爱人的,有给子女的压岁钱……红包不在乎多少,亲情最是重要。
本版文字记者芮娟本版摄影记者许诚
新闻推荐
■本报星级记者胡明兵签订购房合同后,一定要及时办理过户手续,否则后患无穷。芜湖市的缪某和卖家签订了购房合同,交付了...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