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蛰居”一词源于日本,指人处于狭小空间内,不出社会、不上学、不上班,自我封闭地生活。15岁的芜湖少女小贝(化名)如今就过着这样的日子,只为了躲过学期末的考试。
小贝是南陵县一所中学初三的学生,今年夏天就要参与中考。1月上旬,同班同学都在紧张地为期末考试复习巩固,小贝却患上了一种“怪病”。年纪轻轻的小姑娘成天躺在床上,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除了吃饭、上厕所,几乎不离开房间,连上门来的班主任也坚决不见。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小贝的爸妈才真正担心起来,向市第四人民医院的青少年心理学家李业平寻求帮助。据孩子妈妈介绍,女儿的情况是逐渐加重的。“最早只是周末不肯做作业,周一上午不愿意去学校,后来演变成下午也不去了,只去上晚自习。”谁知道期末考试临近,小贝愈加恐惧,说自己必定考不好,干脆就不出门了,情绪也多变。“只要不提学习,就很开心,一提就暴脾气。”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在父母的描述中,小贝并非是不爱读书的“学渣”,相反,她从小学至今成绩一直不错,上课听讲认真,课外活动也表现优秀,“我女儿很聪明的,不让人操心”。小贝的父亲这么说。由于孩子本人拒绝来医院,李业平先从父母处侧面了解情况,并给出了初步的策略。“不要逼迫孩子,要引导她正确看待成败。并且让她明白,父母给予的爱和支持与成绩无关。”
李业平告诉记者,每年考试前夕,都会出现因为严重焦虑就医的孩子,最常见的是初高中生,也有少数小学生。典型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暴躁易怒、拒绝入学,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来求医的孩子不少都是“学霸”,“成绩较好、自尊心特别强的学生,自我要求高,不能接受本人不完美的一面,遂采用逃避的方式”。还有部分影响因素来自家庭。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有些家长对成绩要求过高,过于严肃的家庭气氛和焦虑的父母都会无形中给孩子负面影响。
“克服考试焦虑,就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李业平指出,家长、教师的期望应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达到,而且对他们的评价应是综合考量而不仅局限于分数。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接受失败和挫折。“情绪紧张的时候,可以听听轻音乐,或户外散步,与同学聊聊天、幽默一下。平时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记者 程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陈旻徐新山王俊)1月21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召开第一次会议。大会主席团全体成员出席,潘朝晖主持。...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