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昨日,芜湖市民李先生致电本报新闻热线3838110,向记者反映购买的干货黄花菜质量有问题,“看见的一半都挺好,看不见的部分全是黑的,根本没法吃。”
李先生告诉记者,他上周六在某年货节购买了一袋黄山的黄花菜干,回去后才发现有猫腻。李先生一共买了80块钱的东西,2袋20块钱的干货黄花菜,2袋笋干。他告诉记者,黄花菜一袋约半斤,包装袋是半透明的,背后有一块硬板子挡着,袋上还印了字,从后面完全看不见商品。
“回家一拆,靠背面的菜都是坏的,黑黑的,和炭烤的一样。”李先生推测,应该是在加工脱水过程中没弄好。毕竟是几十块钱,他耐下性子仔细拣了一遍,“勉强拣了一袋的量出来,剩下都扔了。”李先生说,商家这么做明显是有意的,借着会展的商机做一锤子买卖。“卖家是外地的,会展也结束了,我不知道该跟哪里反映这个事。”
带着李先生的问题,记者咨询了会展的主办方芜湖市农委,工作人员对这个情况很重视。“消费者可以从包装上找到生产厂家名字,然后反馈给我们。我们会根据不同地区的参展企业名录进行对照、沟通,为消费者维权。”记者 程茜
新闻推荐
本报讯1月2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的国研智库论坛,发布了“中国样本——改革开放40周年经典案例”,芜湖网约车治理改革...
芜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芜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