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陶玉翠,芜湖市作家协会会员,小学语文教师,曾被评为“安徽省最美教师”、“芜湖市第二批中小学市级学科带头人”、“芜湖市骨干教师”等。作品散见于《芜湖日报》《大江晚报》《辅导员》《班主任之友》《作文成功之路》《四川教育导报》等省内外报刊。
记者:您的书房有多少藏书,都是哪些类型?
陶玉翠:因为职业是教师的缘故,我的书籍里相当一部分是关于中外教育理论方面的;此外,对于一个偏文艺的女教师来说,经典中外名著、散文类书籍是必不可少的:如《红楼梦》《史记》《简·爱》《红与黑》等;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特别喜欢引导孩子们读书。但不管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我总要先买来读,这样一来,我的藏书中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像杨红缨、沈石溪、曹文轩、J.K.罗琳、柯楠等作家的作品就占去书柜相当一部分比例。
记者:您喜欢读哪一类书?
陶玉翠:我读书虽然有些“挑食”,但只要是好书,哪一类我都不会轻易拒绝。经常捧在手心的是散文类书籍:男性作家我偏爱余秋雨的作品,他赋予作品生动的想象,让枯燥的历史材料有丰富的艺术再现;女性作家我喜欢毕淑敏、龙应台、唐玉霞的作品,她们文字柔软又有一种潜在的力量,有摄人心魄的魅力!她们的每一部作品都让我“不厌百回读”;当然在众多书籍中硬要说出一部最喜欢的,当然非《红楼梦》莫属。“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但是,尽管读了很多遍《红楼梦》,仍然有很多地方读不明白,这也许正是它成为我的最爱的原因之一。
记者:您平常会买哪些书?
陶玉翠:我只买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书。有一些平时我比较关注的作家,一旦他们有新作品问世,我就会在第一时间买来读一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千年一叹》、毕淑敏的《红处方》《女心理师》、龙应台的《目送》《天长地久》等,都是如此。此外,我书房里还有一些芜湖市知名作家的书,这些书基本上都是“蹭”回来的,比如像谈正衡和唐玉霞老师等。出于职业的需要,我还订阅了一些教育类的杂志,如《小学语文教师》等。有时候,走运的话会碰上卖旧书的,一些经典解读类的书也会让我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记者:您对现在的电子书、网络书有什么看法?
陶玉翠:电子书盛行,年轻人大都对它挺有好感的,因为它比较环保高效,而且也非常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尽管我并不排斥电子阅读,但还是更钟情于纸质的书,当我的目光与一个个文字相遇,当我的指尖抚摸过柔软的纸页,会有一种莫名的情愫在我与书之间流淌,我很珍视这种体验。
记者:有何读书习惯可以和读者分享?
陶玉翠:可能我的读书习惯有点不太好啊。在家里我喜欢把书到处“乱放”,沙发上、茶几上、电视柜、床头柜、餐桌上,能放书的地方都逃不过这一“劫”。早些年倒是有个自认为比较受益的读书习惯,可能会有点老土与愚笨。那时候《芜湖日报》是必读的,尤其喜欢它的《星期刊》。看到好的文章,我会悄悄剪下来,张贴在一本软面抄上,一有时候就拿出来回味,那时候李幼谦、韩步华、自由人等一些老师的作品至今记忆犹新。再后来,我还会抄写一些能引起我情感共鸣的句子或诗句,如读《红楼梦》时,我特别喜欢《葬花词》,于是抄着抄着就背下来了。现在遇到好的书籍,好的文章,就会反复读,一来二去,一些好句子就能烂熟于胸了,有时候还会在适当时候拿出来用一用——当作是巩固啦。
记者:很多读书人对借书比较反感,您的看法呢?
陶玉翠:我承认自己的确有点“矫情”——真心不喜欢人家借我书,当然,我也从不轻易开口向别人借书。其实现在很少人借书了——书是极便宜的,少数人借书,估计也是因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缘故。不过我还是认为,书还是少借的好,除非孩子之间,因为他们读书的数量多,可以相互分享。
记者:您觉得哪本书对您的影响最大?
陶玉翠:我还是非常固执地认为是《红楼梦》。刚开始读《红楼梦》时,完全读不懂,只对一些情节感兴趣,比如金钏跳了井,袭人最后嫁给了琪官,宝玉当了和尚等。读黛玉吐血身亡时,着实流了一把辛酸泪!后来再一次读《红楼梦》时,会把胡适、王蒙、周汝昌、刘心武等关于研究《红楼梦》的书都拿来读一读,于是越读越觉得《红楼梦》是一部魅力无穷的伟大作品,越读越觉得它是一部千古谜书!
记者郭青
寄语——
书房,家里最小的空间,但它于我而言却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它任由我天马行空,自由驰骋,让我遇见天,遇见地,遇见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景象;书房,家里最单调的地方,单调到只剩下书,但它又像一个璀璨夺目的宝盒,让我看见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新闻推荐
今天上午,“2019芜湖农产品暨贫困地区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将在芜湖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开幕。参展的粮油、畜禽、水产、果蔬...
芜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芜湖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