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记者 郑远 摄
□本报记者 赵丹丹王俊
1978年,黄万香13岁。“改革开放”四个字意味着什么?这个家住芜湖清水镇军滩大队的小姑娘无法理解也并不关心,她心里时时盘算的是,什么时候能带着弟弟去大队蹭一碗白米饭。时隔40年后的今天,黄万香坐在自家企业的办公室,向记者讲述40年来的生活变迁,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眼泛泪光。她说,大家都说最好不过“梦想成真”,而改革开放则让做梦都想象不到的幸福生活变为现实。
让千千万万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正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目标。对于国家来说,改革开放是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对于我们每一个小小个体来说,改革开放则是改变命运的温暖之手。今天我们每一个人的“小确幸”,除却自身的努力,更多的是来自国家政策的“大变革”。
放眼芜湖40年的改革发展实践,无论改革开放的领域拓展到哪里,无论外部条件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始终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40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奏响了一曲民生幸福的时代华章。
衣食住行折射时代变迁
回望改革开放40年,芜湖攻坚克难,筚路蓝缕,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社会财富竞相涌流。40年来,经济总量从全省第9位跃居仅次于省会合肥的亚军,GDP从1978年的7.45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100亿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居民的“钱袋子”随之鼓了起来:1978年,芜湖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元,2017年达到35175元,增长了87倍;1980年,芜湖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元,2017年达到18830元,增长了97倍。
收入攀升给生活品质带来的巨变,镜湖区退休老教师洪旭蓉有着切身体会。在她家里,厚厚一沓工资条、票据、记账本已经泛黄,记载着40年的时代变迁。“我和爱人都是教师,上世纪70年代末时,月工资只有30多块钱,住的是狭小的学校宿舍。”洪旭蓉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很多同事结婚都是“众筹”买家具,“今年你结婚大家凑钱给你买个五斗橱、柜子,明年我结婚大家再凑钱给我买。”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如今,洪旭蓉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老两口退休后爱上了旅游,尽情享受着富足的生活。
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这四个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芜湖的巨大变化,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究竟走了多远。“那时我们一家7口人,只有我父母两个人挣工分,是全村最穷的人家。住的是3间草房,一日三餐稀粥能管饱就算很好了。”黄万香回忆说,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放开,勤劳的一家人开始做起了小生意,日子蒸蒸日上,“现在我们姐弟4人一家一部车,好日子千言万语说不完。”
衣,从“黑蓝灰”到“个性化”;食,从“解决温饱”到“吃得健康”;住,从“蜗居”到“乐居”;行,从“两条腿”到“四个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进程中,我们是亲历者,更是受益者。
聚焦热点打造民生“升级版”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中,寥寥数语描述出古人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数千年时光倏忽而过,改革开放让愿景走进现实。在今天的美丽江城,幸福就是夜色阑珊中的万家灯火,是街角公园里的繁花似锦,是清晨校园里的朗朗书声……
盘点40年改革开放民生领域成就,不难发现,芜湖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民生紧紧地“捆”在一起。市委市政府始终紧扣民生热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领域成效突出,民生改善之路愈发宽广。
教育,寄托着万千家庭对美好生活的企盼。40年来,芜湖教育领域成绩斐然:在全省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待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实现从幼儿园到高职院校的全覆盖;率先开展在线课堂实验,优质教育资源推送到教学点和农村学校……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越来越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社会保障,直接关系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40年来,芜湖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日趋完善。目前,全市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2005年以来连续14年上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都随经济社会发展得到相应提高。(下转2版)
新闻推荐
说到吉和街,芜湖人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吉和街最早的时候,名称并不是这么好听,历史上还曾经被称作“鸡窝街”。芜...
芜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芜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